行情中心 沪深京A股 上证指数 板块行情 股市异动 股圈 专题 涨跌情报站 盯盘 港股 研究所 直播 股票开户 智能选股
全球指数
数据中心 资金流向 龙虎榜 融资融券 沪深港通 比价数据 研报数据 公告掘金 新股申购 大宗交易 业绩速递 科技龙头指数

海缆产业迎复苏 关键材料国产突破在望

证券时报 2025-04-01 00:00

亨通光电 -2.48%

海缆被称为海洋经济的“隐形大动脉”,特别是海上风电领域,承担着海上清洁能源传送重任。今年,随着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海缆的重要性也将愈发凸显。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过去三年,受国内海上风电建设放缓影响,海缆产业在低谷中前行。部分国产海缆龙头企业顺势出海,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不过,“十四五”的最后一年,低迷三年的海缆产业迎来转机。

近日,多家海缆厂家及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海上风电的招投标,正在变得多了起来,预计行业会再度上演2021年的抢装潮。

值得注意的是,海缆的关键原料绝缘料,供需关系正在悄然收紧。记者了解到,国内相关绝缘料企业,目前正在满负荷运转,并且正积极寻求超高压海缆料的国产替代,打破海外厂家的长期垄断。

绝缘料供应趋紧

“目前,国内海缆料(绝缘料)市场,供需关系趋紧,只能小量订购,大单不接。”近日,正在海外出差路上的郭海(化名),在电话中向记者吐槽,“目前,北欧化工和陶氏化学,在全球海缆超高压(110KV以上)绝缘料中处于垄断地位,他们调整销售策略的目的,就是想趁机涨价。”

目前,国内能稳定供应海缆绝缘料的仅有万马股份,对于涨价预期,万马股份相关人士不予置评。不过,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4万吨绝缘料生产线,如今正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2万吨新增产能的设备已经送到车间,即将进入安装阶段。

电线电缆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管”与“神经”,广泛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各个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1.6万亿元。

郭海是国内某知名电缆企业副总裁,在电缆行业拥有近20年的从业经历,一直负责市场经营业务。此次出国,除了洽谈业务、拜访客户,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近距离了解海外电缆市场的供需情况。

超高压海缆料供应趋紧的背后,是海外海缆厂家的订单大爆发。郭海对记者称,“从我们的了解,以及一些机构的调查来看,今年和明年是全球海上风电建设大年。海外比国内会先一步显现,比如欧洲、北美市场,现在他们在手的海缆订单,我估计未来3—5年都来不及做”。同时,国内某上市公司也对记者给出了相似的说法。

据了解,经历了前些年的增速放缓后,全球海上风电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扩张。投资增加和新项目审批浪潮,预计将推动海上风电行业向前发展,尤其要关注中国、欧洲和美国的发展。

近期,两项重磅级的海外电缆投资,在业界引起躁动。3月17日,英国国家电网分别与韩国大韩电缆、希腊电缆签署了电缆系统框架协议。协议涵盖的项目总价值估计为59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5537亿元),计划在未来八年内开展超过15个海底和地下HVDC项目。今年2月,美国科技巨擘Meta也宣布,将启动一个跨越5万公里的全球海底电缆项目。初步估计该项目的成本约为100亿美元。

国际能源咨询机构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后的复苏周期。据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有望突破19GW,全产业链投资规模将攀升至800亿美元,两项核心指标均将刷新历史纪录。

为何海外海上风电放量?郭海的判断有两点:一是基于能源安全,二是双碳减排。“特别是能源安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对欧盟的断气事件,使得全球各国,特别是欧盟认识到,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国产海缆出海

海缆,作为海上风电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技术难度大,壁垒高,曾经一度被海外企业垄断。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电缆厂家不断创新,已经涌现出一批国产海缆厂家。

较陆缆而言,海缆的毛利率更高,这是电缆企业纷纷涉足海缆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从事电缆业务的上市公司中,包括中天科技、东方电缆、亨通光电、万马股份、宝胜股份、汉缆股份、太阳电缆、起帆电缆等,均涉足海缆产业链。

在海缆方面,主要有中天科技、东方电缆、亨通光电等三家企业。以东方电缆为例,该公司首根国产化大长度海洋脐带缆于2018年实现交付,这使得公司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具备全套脐带缆测试装备能力的供应商。

从2018年公司在该领域重大突破,到2021年全行业抢装,再到近几年海上风电投资退潮,东方电缆的相关收入都有明显反映。

数据显示,2018年,东方电缆的海缆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0.72亿元,当年增幅高达802.61%。到2021年,该公司在海缆系统实现收入40.82亿元,同比增长50.21%。也是在2021年,公司业绩在海缆高毛利的推动下,净利润达到历史最高值11.89亿元。

不过,在2022年和2023年,由于国内海上风电装机的进度不及预期,东方电缆海缆系统的收入分别为22.4亿元和27.66亿元,远低于2021年的历史高峰。2024年上半年,公司海缆系统及海洋工程营业收入合计17.69亿元,同比下降5.01%。其中,海缆系统平均毛利率约40%,陆缆系统平均毛利率约10%。

过去几年,电缆行业在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国内厂家纷纷选择出海,包括参与境外项目招投标、投资设厂以及收购境外电缆厂。

比如说,2022年,东方电缆在荷兰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参与欧洲海上风电项目角逐。中天科技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海缆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相继中标中东和亚洲中压油气大长度供货项目、多个欧洲地区高压和中压电力互联项目。2024年以来,亨通光电中标了克罗地亚中压海缆项目、冰岛VMJ海缆项目等海洋能源项目。

“现在,大家都在出海,都在走出去。”东方电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尚未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但是,公司在逐步推进国际化战略,目前也有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的考虑。但最终能否落地,要看海外市场情况,需要进行实际调研。

预期迎来复苏

从近期记者对产业链采访来看,国内海上风电行业在经历长达三年的调整后,有望在今年迎来复苏。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的加快,以及海上风电市场更多国家的加入,全球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亨通光电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海上风电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会持续拉动海缆的需求。”

东方电缆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海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海缆的支持。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深海科技,将为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强有力的保障。从今年行业的情况来看,2025年“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般来说,一些项目会进行集中开发建设,海上风电并网的数据,较前些年会有所增长,行业前景会趋好。

中金公司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在政府补贴政策的刺激之下,我国海上风电出现爆发式增长,全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4GW。但是,抢装潮后,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下滑,2022年5GW,2023年7GW,2024年6GW。而“十四五”规划,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目标为60GW。

目前海上实际装机容量与“十四五”规划目标差额较大,产业链普遍对2025年持乐观态势。同时,记者还注意到,券商研报普遍预计2025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在10GW以上。

“海上风电项目从前期规划,到业主方招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整机厂商、海缆、塔筒等整个产业链。”国内一家知名电缆厂家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从我们自身感觉来看,2024年下半年以来,行业招标慢慢多了起来。”

与之呼应的是,相关企业近期陆续收到正式中标通知。3月22日,东方电缆公告称,公司陆续收到中标通知书,确认公司为海陆缆项目中标人,合计中标金额约21.46亿元;亨通光电3月21日公告,公司及子多家公司,陆续收到项目《中标通知书》或签署项目合同,确认中标国内外海洋能源项目,中标总金额为11.33亿元;3月21日,万马股份官微发布消息,公司连续中标南方电网主网配网多标段项目,斩获亿元级订单。

“其实,不单单是2025年,我们对行业未来是很乐观的。从全球范围来看,欧盟、中东、东南亚等地,也都非常重视海上风电建设。”上述国内知名电缆厂家说,“据说有些海外友商,未来几年产能已经排满。所以从全球市场来说,我们肯定会去参与竞争。”

寻求国产突破

作为全球电缆生产大国,我国海缆虽已实现国产化生产,且远销海外。但是,超高压海缆的关键材料,至今还受制于人。

据了解,电线电缆(陆缆、海缆)的原材料,包括铜、铅、铝等金属材料以及绝缘材料、屏蔽料等。目前,我国超高压电缆用绝缘料、屏蔽料等仍存在“卡脖子”现象。

从绝缘料的供应来看,海外方面,北欧化工、陶氏化学是行业龙头,特别是在超高压绝缘料方面,长期处于全球垄断,且至今未打破。国内方面,目前拥有超高压电缆用绝缘料生产线的企业包括万马股份、汉缆股份、德威新材、燕山石化等。

就国产海缆绝缘料相关事项,证券时报记者致电上述一家企业,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以“做得不好”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能生产海缆绝缘料,却不代表能稳定供应。据了解,上述国内可生产海缆绝缘料厂家中,万马股份是国内仅有能稳定且批量外供的厂家。

“目前,公司110KV以下的海缆绝缘料,在稳定向市场供应。110—220KV以上海缆绝缘料,目前在积极寻求国产突破。”万马股份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绝缘料是海缆生产的关键材料,决定着电能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一旦发生事故,事关项目的成败。所以,即便是低压绝缘料,需要经过示范项目应用,检验以后,才会得到大规模使用。”

绝缘料是电缆的关键原料之一,在成本占比中,绝缘料占陆缆3%—5%,占海缆不足1%。绝缘料的重要性以及较低的成本占比,使得海缆项目建设公司在电缆材料的选择上,不敢轻易拿自家项目做示范验证,而是倾向于国外厂家。因此,至今国内超高压绝缘料市场,依旧被外国企业垄断。

“不管是陆缆,还是海缆,绝缘料的国产替代,都需要经历示范项目验证,从低压到高压都要验证,都要有成功的工艺与项目示范验证,才能逐渐被认可、替代。”万马股份相关负责人称,“示范项目的验证,往往需要1—2年时间。比如说,我们公司陆缆绝缘料,从2012年首个示范项目应用,到220KV超高压稳定供应,前后花费了将近10年。其间(2015、2018年),国内绝缘料市场发生了两次供应危机,倒逼产业方在示范项目试用国产绝缘料。”

目前,我国的海洋经济走向深海,驶向蔚蓝,势必会加大超高压海缆的使用量,因此,自主可控的关键材料供应,对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超高压海缆绝缘料苦于得不到示范项目应用的情况,有望得到改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万马股份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各方面的研究机构对国产绝缘料比对国外材料,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发表了各种研究文章。数据检测显示,国产材料与进口材料,只是存在一些指标数据的差别,是各制造商在产品与应用场景方面对技术工艺理解不同,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差距。当前国内已经投运的多个超高压示范项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能在海风项目示范工程(220KV超高压以上)成功完成应用验证,将会有利于加速打破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供您参考和学习使用,任何投资建议均不作为您的投资依据;您需自主做出决策,自行承担风险和损失。九方智投提醒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股票

相关板块

  • 板块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相关资讯

扫码下载

九方智投app

扫码关注

九方智投公众号

涨幅排行榜

  • 上证A股
  • 深证A股
  • 科创板
  • 排名
  • 股票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