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下游需求放缓及新产品拓展不及预期影响公司2022 年业绩,消费电子行业需求逐步恢复,公司有望受益。
2:在做强智能制造设备的基础上,公司积极拓展新业务,构建第二成长曲线。
事件
公司发布2022 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 年归母净利润转亏,亏损金额3400 万元-4500 万元,同比下降170.88%-193.82%;扣非净利润亏损3800 万元-4900 万元,同比下降201.59%-231.00%。
简评
1、下游需求放缓及新产品拓展不及预期影响公司当期业绩。
根据公司业绩预告,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中值为亏损3950 万元,同比下降182.35%,扣非净利润中值为亏损4350 万元,同比下降216.30%。公司业绩下滑主要系2022 年下游客户需求放缓及新产品拓展不及预期影响所致。2022 年下游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公司客户放缓产线投资,缩减资本开支,公司总体订单量不饱和,产能规模不达预期,致使产能利用率不足,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明显,导致出现经营亏损。新产品拓展不及预期:1)公司积极拓展合作领域,2022 年配合主要客户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但由于市场的发展、新产品的推广需要周期以及存在不确定性,2022 年实现量产的产品较少。2)2021 年10 月公司中标某终端公司5.57 亿元设备采购项目,因市场原因,该中标项目未按预期进展实施,2022 年度未收到该中标项目相关订单。
2、公司专注智能制造设备,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及车载领域。
公司主要产品为智能制造设备,包括检测类和制程类,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车载等移动智能终端、OLED 柔性屏显示器件等电子产品的检测、生产领域。公司的智能制造设备主要功能为对下游产品的电性能、光学性能、音频性能、触感性能、防水性能、可靠性、外观、尺寸等进行检测,或实现生产过程中的精密焊接、精密贴合、组装包装、移载物流等工作。公司保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经过多年的行业积累与发展,公司现已成为国内移动智能终端检测领域较为领先的企业之一,在部分细分领域的技术积累也处于行业较为领先地位,如射频测试、滤波器调谐、柔性OLED 屏贴覆等。公司主要客户均为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包括 华为、荣耀、富士康、维谛技术、TCL、富士胶片等,在为其提供智能制造设备类产品、专用配件等产品和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与其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移动智能终端制造装备领域,公司与全球领先的ICT 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持续不断的进行新产品开发,积累了大量产品生产工艺经验和设备开发经验。在显示器件领域,公司研发了覆膜机进入行业内领先公司,并配合新产品的研发不断迭代升级,凭借对客户生产工艺的理解,进一步延伸研究开发产线中其他设备,更好服务客户的同时增加公司产品品类。
3、公司稳健拓展新业务,构建第二成长曲线。
在做强智能制造设备业务的同时,公司结合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积累的经验及资源,向下游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电子核心基础零部件领域拓展,并由公司孙公司利和兴电子主要负责公司未来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相关业务。
公司以自有或自筹资金投入2.5 亿元开展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业务,在2022 年3 月底试产日产量可达1,000 万只,产能逐步提升。根据公司规划,未来在产品定位上,公司将坚持差异化策略,重点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高压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为逆变器、电源管理及充电控制模块等)、高频微波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为高频微波通信、各种5G 终端设备及无线通信设备等)。凭借公司与主要客户建立的合作关系,公司可以紧贴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和产品的预研,降低了公司的研发风险。同时,与大客户的合作为公司进一步开拓相关领域市场夯实了品牌优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智能制造设备领先企业,传统业务有望受益于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恢复,公司积极拓展新业务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 年收入分别为3.00 亿元、8.60 亿元、12.97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7 亿元、1.10 亿元、2.12 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4 年PE 分别为24、13 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需求不达预期风险,当前下游电子市场需求疲软,且公司主要客户受到美国商务部管制,从而影响到公司产品需求;电子元器件业务开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利和兴电子元器件项目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离全面达产尚需一定时间,新业务的开展仍存在不确定性;盈利预测假设不成立的风险,盈利预测基于公司下游应用领域需求做出假设预测公司产品销售数量,存在实际需求数量比预期数量少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司收入出现下降,根据敏感性测算,如果产品销售数量下降10%,公司对应收入下降9.60%,归母净利润下降约为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