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2023 年公司营收及利润实现高增,其中储能业务实现快速放量。2024Q1 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主要系储能业务验收较少、员工增加造成期间费用提升。展望2024 全年,公司储能业务仍有望维持较高增长,智能数控装备、电力电子业务有望实现稳健增长,半导体温控等新业务有望迎来收获期。中长期看,工业温控设备应用领域广泛、技术持续迭代,目前公司已打造平台化、跨行业布局,有望持续受益于工业温控设备应用场景拓展。
事件
公司发布2023 年报及2024 年一季报,2023 年实现营收18.45 亿元,同比+83.13%;实现归母净利润1.82 亿元,同比+42.69%,略高于此前业绩预告中枢;其中,2023Q4 实现营收5.19 亿元,同比+53.58%,实现归母净利润0.41 亿元,同比-1.05%;2024Q1实现营收2.74 亿元,同比+0.57%,实现归母净利润0.05 亿元,同比-81.88%。
简评
2023 年公司业绩快速增长,储能业务快速放量。分业务来看,在电力电子温控领域, 公司实现营收11.95 亿元, 同比+199.77%,其中储能温控实现收入约9.04 亿元,同比增长近五倍,在行业爆发之际,公司与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头部客户合作紧密;在智能数控装备温控领域,公司实现营收6.06 亿元,同比+5.99%,主要系数控机床及激光领域进一步推进温控设备的应用; 2023 年公司其他业务实现收入0.44 亿元,yoy18.21%。
2024Q1 验收较少+费用提升,业绩短期承压。2024Q1 公司利润端呈现明显下滑,主要系1)淡季验收较少:2024Q1 公司营收基本同比持平,主要系年初公司的储能业务尚处于接单及验收淡季,我们判断2024 年Q2~Q4 验收将逐渐恢复增长。2)员工薪酬及差旅、展会费增长:2024Q1 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分别同比+65.09%、+23.70%、+24.44%,主要系公司持续扩大业务范围及规模,2023 年生产、销售、技术人员分别增长42%、33%、53%,相关员工薪酬增长,且公司大力开拓国内外业务,相关差旅费、展会费等增加。3)资产减值损失增长:主要系正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增加所致。
平台化布局持续推进,半导体温控有望迎来收获期。目前公司已打造平台化、跨行业布局,除上述数控装备、电化学储能、电力电子装备领域之外,公司持续推进半导体设备、数据中心 、氢能、充换电等新领域。1)半导体制造设备:该领域国产化率较低、技术及客户壁垒较高,目前国内参与者仅京仪股份和同飞股份,目前公司已拓展北方华创、芯碁微装、晶盛机电、华海清科、上海微电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连城数控等头部客户,2024 年有望实现业绩放量。2)氢能:公司已布局制氢、加注等环节,已拓展客户有海德利森等。3)数据中心:公司推出板式液冷和浸没液冷配套产品,该领域温控设备市场空间较大,但存量参与者较多,目前公司作为新进入者营收规模较小。4)新能车充换电:公司布局换电站及充电桩液冷产品,目前已供应吉智新能源、博众精工等知名客户。
工业温控设备应用领域广泛、技术持续迭代,目前公司已打造平台化、跨行业布局,立足数控装备、电化学储能、电力电子装备领域,持续开拓半导体设备、数据中心、氢能、充换电等高端领域,具备长期成长性。预计2024-2026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5.68、33.63、42.41 亿元,同比分别+39.19%、+30.93%、+26.12%;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5、3.49、4.57亿元,同比分别+45.38%、+31.63%、+31.01%,对应PE分别为17.04、12.95、9.8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1)下游产业政策变化风险:公司工业温控业务与我国制造业产业政策相关度高,如果相关产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关键技术人才流失风险:温控设备行业中,关键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维护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行业技术人才需要长期积累下游行业的应用实践,才能提升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随着行业的变化,对行业技术人才的争夺将日趋激烈。若公司未来不能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持续提供有效的奖励机制,将缺乏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现有核心技术人员也可能流失,这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3)公司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风险:公司近年来持续投入储能温控、半导体设备温控、数据中心温控等业务,若上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