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2022 年公司业绩短期承压:①业务招标、项目执行、物流供应链等受到不利冲击;②重要客户电网投资减少;③公司加大多领域研发投入,研发经费快速扩张;④公司捐献核酸检测站并提高员工待遇,管理、销售费用增加。
2023 年Q1 公司业绩显著增长,长期看好公司成长性:①政策利好电网自动化投资,电力智能检测设备需求有望回升;②公司立足工业大健康,拓展轨交蓝海市场,品类拓展效果将逐步显现。
事件
事件一
公司2022 年营收3.91 亿元,同比下降49.12%;归母净利润-0.65亿元,同比下降136.0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82 亿元,同比下滑150.13%。
事件二
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07 亿元,同比增长149.54%,归母净利润0.57 亿元,同比增长4093.6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56亿元,同比增长3323.77%。
简评
2022 年收入承压,主要由于电网投资减少
2022 年公司收入有较大下滑,其中,智能机器人业务实现收入1.67 亿元,同比下滑35.17%;智能电力检测及控制设备实现收入1.87 亿元,同比下滑64.46%;其他业务实现收入0.37 亿元,同比增长191.82%。
智能机器人业务和智能电力检测及控制设备业务收入下滑明显,主要由于:①2022 年下游电网的投资重心在基建类一次设备,减少二次巡检设备需求。②部分项目招投标延后。③公司业务拓展、项目执行、物流供应链都受到不利冲击。
2022 年毛利率、净利率有所下降,主要受到产品结构调整和费用刚性影响
2022 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9.68%、-16.59%,同比分别下滑6.15、40.00 个pct。
毛利率下滑主要由于:占总营收比重达到47.88%的智能电力监测及控制设备2022 年毛利率44.58%,同比减少6.89 个pct,系变 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低压监测单元(LTU)、核酸数字服务站等产品毛利率较低,拉低整体毛利率。
净利率下滑主要由于:①毛利率同比下滑。②期间费用率74.98%,同比增加44.32 个pct。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0.27%、21.52%、0.42%、32.76%,同比分别+10.72、+11.11、+0.96、+21.53 个pct。销售费用率增长主要由于使用权资产折旧增加,管理费用率增加主要由于折旧摊销、房租水电费等刚性费用上涨,研发费用率增加主要由于研发人员扩招、薪资上涨,并且在轨道交通等领域研发持续增加。
Q1 受往期招标延迟和政策利好影响,收入回升明显2023Q1 公司收入增长显著,主要由于:①开年后项目延迟招标、物流供应链等因素不再对公司业务造成影响,销售量激增。②2022 年在国网省外的部分订单招投标延后到今年。③2023 年电网投资加大并在特高压数字化和智能化做倾斜,加之1 月29 日工信委17 部门联合发文促进机器人特种场景应用,促使公司机器人业务量增加。
2023Q1 毛利率由于供需关系变化实现大幅度提升毛利率、归母净利率分别为58.93%、27.56%,分别同比提高11.64、25.92 个pct。
公司毛利率较同期有所提高,主要是由于供需关系变化导致需求量增加。
净利率提高主要是由于:①毛利率提高。②期间费用率34.23%,同比降低33.68 个pct,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8.88%、11.01%、0.71%、13.64%,同比分别-10.65、-11.76、+1.69、-12.96 个pct。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大幅度增加。
公司有望持续受益电网投资加大和电力智能检测设备渗透率提升①电网投资乐观:公司主要客户国家电网自2021 年来实际投资额逐年增长,计划十四五期间投入22300 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其中2023 年电网投资将超过5,200 亿元,在投资结构上加速向特高压、智能化与数字化倾斜。
②电力智能检测设备渗透率有望加速:2023 年3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受益于电网智能化转型趋势和能源基础设施行业下游需求旺盛,展望2023 年,我们判断电网领域工业机器人销量有望实现快速增长,电力智能检测设备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③公司持续受益电网智能化改造投资。公司深耕智能电网领域,拥有智能电力监测及控制设备与智能巡检机器人两大业务板块,共同服务于电力智能监测,已实现固定端和移动端的全覆盖。同时,公司智能机器人已实现从“巡检”到“操作”的跨越,功能的升级将带来新的业绩增量,有望推动公司持续受益电网投资恢复及电力智能检测设备渗透率提升带来的机会。
公司立足工业大健康,拓展轨交蓝海市场,品类拓展效果将逐步显现①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运营规模持续增长,运维需求同步增长。近年来政策积极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化,缺口巨大,轨交巡检机器人市场刚刚起步,拥有百亿市场空间,2022 年公司在轨交机器人领域实现营收1540.77万元。
②国内外业务全面铺展。国内业务方面公司成功中标杭海城际铁路项目、上海轨道交通工务轨道设备 2 号线东延伸段等项目;境外业务方面,公司的轨交线路巡检机器人、履带式巡检机器人成功在香港、越南、新加坡等境外市场落地应用。在电力市场稳步发展同时,轨道交通应用领域迎来新业绩增长点。
③探索海洋、油气化工等其他工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持续谋划“人工智能+工业大健康”战略目标,形成“海、陆、空、隧”全方位产品布局。2023 年1 月29 日工信委17 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促进机器人的特种场景应用,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十分有利。展望2023 年,物流受阻影响不复存在,各业务预期稳步推进,Q1 利润迎来激增,2022 年公司在电力领域及轨道交通、海洋等工业领域的研发技术和人才投入布局将逐步显现,多领域共同带动业绩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21、2.80、3.5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9.51%、26.93%、26.54%,对应PE 分别23.32、18.37、14.52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①下游需求波动较大风险:由于智能电网建设受国家政策、电网公司的规划以及宏观环境的影响较大,未来存在智能电网建设不及预期或者年度波动较大的情形。
②市场竞争风险: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力度。广阔的市场前景可能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现有的竞争对手也可能通过加大投资力度等方式,不断渗透到公司优势领域,行业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如果公司因决策失误、市场拓展不力、产品更新换代不及时等因素无法保持竞争优势,将面临市场份额降低、产品价格下降、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③应收款余额较多和现金流稳定性风险:公司2022 年12 月31 日的应收账款净额为61,656.51 万元,占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6.91%。虽然公司的应收账款债务方主要为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电网公司或其指定的设备采购单位,且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账龄在一年内的比例为52.06%,信用风险较低,应收账款账龄较短,坏账风险较小。但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余额有可能继续增加,如果公司对应收账款催收不利,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对公司的资产结构、偿债能力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