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9日宣布河南特种异氰酸酯项目进入投产前准备阶段以来,美瑞新材便被组团调研的机构投资者踏破门槛,并受到中小投资者高度关注。围绕这一被视作公司“二次创业”,并承载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重点项目,以及公司整体产业布局与发展,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专访了美瑞新材总经理张生。
“该项目打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有效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新材料快速推广应用。公司借此进入异氰酸酯和特种胺赛道,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张生表示,“这是公司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持续创业的又一里程碑式项目。未来,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向‘做全球一流的新材料供应商’目标继续奋进。”
促进产业升级与市场突破
中国证券报:作为A股唯一一家以TPU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公司受益于TPU替代PVC等传统材料的大趋势。怎么看待这一趋势的市场前景?
张生:在替代PVC的前景方面,TPU由于其环保特性和出色的物理机械性能,正逐渐成为多个行业的新宠。尤其是在医疗、高端消费品、运动装备、电线电缆等领域,TPU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对环保材料需求的增加,以及政府对限制使用含有害物质材料政策的推动,TPU作为PVC的替代材料,其市场需求和应用领域预计将持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考虑到成本因素,TPU在某些大规模、低成本需求的应用中替代PVC速度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总体而言,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成本进一步优化,TPU在替代PVC方面潜力巨大。
中国证券报:能否以TPU在发泡鞋材、车衣材料等高端产品中的推广为例,说明TPU高端应用拓展对公司的影响?
张生:TPU发泡技术赋予鞋材极佳的轻量化、减震性和回弹性等性能,不仅提升了运动体验,而且耐久性更强,更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环保和性能的综合追求。在车衣材料方面,TPU凭借卓越的耐候性、耐磨性和自修复功能,成为保护汽车漆面的首选材料,可以延长车辆使用寿命并保持美观度。随着上述TPU高端产品的推广,公司的营收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高端产品销售额占比显著增长,直接带动整体盈利水平提升。同时,高附加值产品的推广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高端客户,形成良性循环。长远看,这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我们加快全球化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化工新材料行业“内卷”加剧。结合公司发展实践,企业应该如何从行业“内卷”中突围?
张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内卷”挑战,公司实施了一系列战略,以实现产业升级与市场突破:一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加大对特种聚氨酯、异氰酸酯等高性能材料和原料的研发投资,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强化技术领先形象,拓宽产品线;二是深耕细分市场。针对智能穿戴、高端鞋材、隐形车衣等特定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精准满足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确立细分市场优势;三是优化产业链协同。通过上游单体原料的产业化,并与下游聚氨酯材料紧密合作,有效控制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与稳定性,增强产品竞争力;四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提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优化生产和管理流程,实现智能化运营,加快市场响应速度,提升决策精准度。
整合资源构建产业链优势
中国证券报:目前公司TPU产品销售占比达90%以上。在巩固TPU龙头地位的基础上,公司在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方面有哪些布局和进展?
张生:我们希望通过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构建多元化的业务体系和产品结构,减少对单一产品的依赖。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正进行三方面的关键布局:一是新建10万吨TPU产能,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并为公司未来业绩持续增长打下基础;二是公司布局特种异氰酸酯市场,特别是HDI。这是生产特种TPU的关键原材料。我们与鹤壁煤化工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成立了美瑞科技(河南)有限公司,大力推进聚氨酯产业园项目。公司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不仅保障了原材料供应,还进一步打开了高端市场的成长空间;三是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发展特种聚氨酯、生物可降解材料PBS、环保胶黏剂PUR、水性聚氨酯PUD等高附加值产品,开拓高端应用领域,如高端鞋材、隐形车衣等,提升差异化产品竞争力。
中国证券报:河南特种异氰酸酯项目投产在即,近期受到投资者高度关注。这个项目对公司乃至行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张生:以前特种异氰酸酯的生产技术长期由跨国公司垄断,导致市场供应受限,价格维持高位运行。河南特种异氰酸酯项目顺利投产后,将显著改善这一状况,不仅能够强化特种异氰酸酯的供应稳定性,还可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成本优化与效率提升,加速特种异氰酸酯在多领域的应用拓展。尤其是上游特种单体材料的产业化突破,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推动新材料更广泛应用,同时为新材料的创新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进而反哺上游,驱动特种单体材料需求持续增长。在此过程中,构建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实现产业链良性互动与效能最大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独特的产业链优势,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并在新材料的创新与应用方面占据先机,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证券报:河南特种异氰酸酯项目的产能具体如何规划?行业地位如何?
张生:我们有两条产线在建,一条是HDI产线,另一条是CHDI/PPDI产线。其中,HDI的设计产能为1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套产能最大的HDI装置。CHDI和PPDI的设计产能合计为2万吨。CHDI装置建成后将成为该产品世界首套工业化装置。该产品具有优异的性能,产品附加值高。此外,硝基苯胺、对苯二胺和环己烷二胺是CHDI和PPDI产线的中间产品。上述特种胺产品的设计产能目前全球最大,特种胺产能除了用于生产CHDI和PPDI,还预留了较大产能用于外售,可广泛应用于染料、芳纶、环氧固化剂、聚脲等领域。
加快自主创新打破国际垄断
中国证券报:除了特种异氰酸酯,公司在加快自主创新、打破跨国公司垄断、推动行业发展方面还有哪些经典案例?
张生:比如我们布局了环己烷二胺产品,这是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性能优异的有机胺类产品,是特种异氰酸酯的原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可用于环氧固化剂、风电叶片、天冬聚脲、聚酰胺材料等领域。其产业化将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对解决中国新材料卡脖子问题有积极贡献。再比如,我们开发了生物降解材料PBS,在堆肥条件下180天内即可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引领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潮流。另外,我们自主研发的水性聚氨酯材料,工艺技术先进,耐水解、耐候性等性能优异,突破了常规水性革耐热差、物性低等问题,可用于汽车内饰、涂层、涂料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们还创造性地提出有机硅嵌段改性TPU方案,开发了有机硅改性TPU产品,通过化学键将自主设计和生产的有机硅片段直接接入到TPU的主链中,既实现了类似TPSiV的触感,又解决了小分子迁移导致的安全问题以及与硬胶的结合问题,同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小米、华为、Amazon等客户的一致好评,成为智能穿戴领域的明星产品,引领智能穿戴产品的消费潮流。
中国证券报:打破跨国公司垄断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2019年10月,德国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驳回了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对公司专利侵权的起诉。这次跨国专利侵权诉讼的胜利有何意义?
张生:2016年我们在德国参加橡塑展期间,展出了各类创新型TPU和发泡型TPU材料。随即巴斯夫在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起诉公司侵犯其发泡型TPU产品相关专利权。为捍卫公司知识产权,我们和国内外律师团队、行业专家与对方经过数年论战,一系列详实严谨的论证和专业实验证明了公司的产品拥有独特技术,法院最终驳回了对方全部诉讼请求。
这场胜利意义重大,不但打破了国际化工巨头在发泡型TPU市场的垄断,也激励了更多中国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知识产权,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让我们认识到企业竞争的高级阶段体现为知识产权竞争,海外知识产权的布局和保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提升国际竞争力。未来,我们要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从而降低因技术未授权或专利侵权引发的法律风险。
中国证券报:自主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公司如何加快新质生产力的转化与提升?
张生: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转化与提升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公司重视科技创新,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从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通过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信息化创新。为了保证公司整体运营的稳定高效,我们自主研发了拥有软件著作权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从营销、研发、品管、生产到供应链、财务、人力资源等覆盖公司所有的管理模块,实现了从客户下单到产品生产、客户签收,再到财务账务处理全流程的数据打通,构建企业数据运营闭环,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水平;三是智能化创新。依托自主开发的ERP信息化管理平台,我们将自动包装设备、物流WMS系统、SCADA系统对接集成,实现产品从生产指令下达、投料生产到包装入库及出库的全自动、智能化管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