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定调来年宏观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来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对2024年的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此次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还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业内人士认为,明年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将有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首位,紧随其后的则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传递出了哪些重要信息和政策信号?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了会议11大看点,第一时间连线专家进行权威解读。
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业内人士分析称,“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从此前更强调“稳”,到今年更强调“进”和“立”,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以进促稳”就是要确立更适宜的目标、出台更统一的政策,通过发展来解决稳定问题。从这一角度看,明年可能确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并辅之以更积极政策,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先立后破”在中央层面并不是新提法。2021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在温彬看来,会议提出“先立后破”,目的应该是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避免之前出现过的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涉及到“立”和“破”的领域,除了能源结构之外,还包括经济新旧动能、房地产发展模式等。预计在新机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还将运行一段时间。
专家认为,会议要求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意味着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将有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会议关于“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提法,与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相比有一定变化。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2024年外需有望回暖,房地产低迷对宏观经济的拖累效应趋于缓和,以及居民消费持续修复的前景下,稳增长需求会有所下降,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低于2023年,会更加注重长短兼顾、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免为将来留下高通胀和金融风险隐患,这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强调“适度”相对应。
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关键在于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表明在经济稳定恢复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要在规模上做文章,还要在质量上下功夫。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力道、渠道将会变得更加灵活,在政策的着力点上、管理的精准度上、资金的有效性上因势因时因效施策,让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出更大效应。
相较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提法,今年明确财政政策“适度加力”。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这或意味着2024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都会适度上调。这主要是为了保持基建投资增速继续处于较高水平,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对冲房地产行业低迷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带来的影响。2024年财政政策的一个突出特征将是中央加杠杆、地方降风险。为此,2024年财政赤字将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而且中央向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会议重提“结构性减税降费”,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未来的减税降费要注重效率和效果,注重结构性减税降费,侧重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等领域,这有利于稳定宏观税负,避免债务规模因减税降费而过快攀升。
会议提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罗志恒认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下阶段的重要任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财政运行紧平衡、地方债务持续增长的问题。可以预期,未来要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政府规模,避免政府支出责任持续扩张;中央上收部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减轻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支出负担;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不断规范转移支付尤其是共同事权转移支付等。
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相较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提法,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一表述中新提及了“价格水平预期目标”。
“这反映了货币政策目标开始更多地关注价格。”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海外主要央行一直把预期通胀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比如,当实际价格低于预期通胀目标时,货币政策取向要偏向宽松,以促进经济扩张、向好。
今年以来,我国物价在低位运行。曾刚认为,这一新提法意味着,我国将把价格水平预期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并把如何促进CPI和PPI合理上行、推动经济温和扩张,作为明年的货币政策着力点之一。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本次会议将原有目标“名义经济增速”拆分为“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侧重强调货币政策在稳定价格水平预期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胀或成为下一阶段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发力,推动物价水平温和上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这一提法与12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脉相承”。
从“精准有力”到“精准有效”,曾刚认为,这强调了货币政策效能,而非一味强调货币信贷投放规模的扩张。如果信贷规模扩张效率较低,不仅浪费了金融资源,还会形成潜在风险。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判断,这可能指向要更多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温彬表示,“有效”意味着后续将更为关注政策实施效果。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预期管理将是施策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明年宏观政策将以结构性政策为抓手,更加注重一揽子政策协调配合的整体效能,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要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逆周期发力的力度有望再加强,财政政策也将与货币政策同向而行,进一步适度加力。同时,在对于政策整体效能的重视下,预期管理将成为明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施策重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指在2024年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过程中,包括非经济政策在内的各类政策都要保持稳增长取向。各部门在出台政策措施过程中,要全面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慎重出台有可能产生需求收缩效应的政策,多安排有助于需求扩张的政策。同时,2024年主管宏观政策的政府部门会加强市场沟通,这对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财政与货币政策持续协同,货币政策配合财政发债、化债,货币金融政策支持房地产风险防范等等,预计明年将继续延续。”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会议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引导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这有利于稳定预期的形成。
罗志恒表示,政策要生效和提效的前提是政策之间的系统谋划和协调性,避免收缩性的非经济政策冲击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从总体大局出发而非部门本位出发。
更多优质资源将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投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表示,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升为新一年经济工作计划的首位,属近年来首次。
田轩说,这一新部署,是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重心的综合研判而做出的精准战略判断。目前,我国已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科创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激活科技创新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能,从而完成以经济结构转型和高新技术自主化为支撑的增长动力转换攻关,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改革任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对记者说,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所在。在这一指引下,更多优质资源将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投入,包括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认为,科技创新的“先立后破”,要以确立国家战略产业为基准,包括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这些产业立得住,才能在未来经济工作的关键环节有突破。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科技创新展开,以科技创新之“进”和“立”,破解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问题。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这是从提升宏观政策效能以及激活资本要素等方面,对于激活中国科创新动能的明确部署。在资本要素方面,由于股权投资与创业投资拥有较高的失败容忍度,能够从本质上匹配科技创新周期长、失败率高、风险大的特点,对创新特别是硬核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田轩认为,未来应加大对于更为积极的创投市场的培育与扶持,以全面实行注册制为引领,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在我国科创资本要素供给中的比重。
在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看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需要更好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发挥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功能,预计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推动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内需政策强调了两组重要的关系,以系统观念扩大内需,政策更加积极进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重新引起整个循环的起点,有效益的投资是要释放消费、满足消费、创造消费,消费成为投资的目的和动力。”陈丽芬说。
仲量联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认为,目前推动投资和消费互促互进、内外贸一体化、双循环畅通到了关键时刻,需要及时有效疏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接续断点,需要持续深化改革,需要挖掘消费潜力、释放投资动能、优化供需结构。
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杨畅表示,中央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2023年以来,中央和各部门先后针对民营企业出台了很多重量级文件和举措,并专门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充分表明了中央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高度重视。
“现阶段,民营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杨畅分析表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第二产业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民间投资增速较快,前10个月同比增长9.1%。并且民营企业对外贸贡献进一步凸显。今年前10个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3.1%,比去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成为稳外贸的突出亮点。
业内人士认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前期部分地方也出现过对于民营企业投资经营的审批审查标准和时限缺乏可预期性,导致企业在扩大投资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困惑,但现阶段部分问题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并有望得到不断优化和积极转变。”杨畅说。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表示,去年会议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列为重点工作,此次会议则拔高至“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由重视吸引外资转变为外贸与外资发展并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这表明,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我国将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温彬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认为,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高质量吸引外资,巩固外资基本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分析,这其中的方向非常明确,即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重大的标志性工程,还要关注那些“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让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惠及更多当地人民。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仍是重点目标。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房地产领域风险增多,总的来说是“破”得太快,而新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建立。“先立后破”调控思路的出台,预示着未来在风险处置的节奏和力度之间将更加注重宏观均衡。在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构建中,也将更加注重引导房地产市场“软着陆”。
“明年房地产能否企稳对稳定宏观大局尤为重要。”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此表示,当前房地产风险主要体现在房企债务化解、项目保交付等方面,预计2024年房地产企业端资金支持政策有望继续细化落实。不过,化解房企风险仍需要推动企业恢复自我造血能力,市场销售实质性修复是改善企业资金面的关键,而销售市场好转仍需要需求端政策继续托底发力。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形成过程中,当务之急仍是打破负反馈链条,阻断市场下滑,避免房地产市场风险蔓延。因此近期的政策重点在“保交楼”之外新增了“保主体”,目的都是为了打破市场的惯性下滑,疏通“金融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先立后破”。后续随着房地产政策“组合拳”效力愈发显现,市场预期有望逐步修复,房地产行业也有望筑底企稳。
这次会议还专门提到“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过去对这类非持牌金融机构疏于监管,其实也形成了不少金融风险。近期相关风险正在逐步暴露,过去形成的存量风险,未来也存在进一步暴露的可能性。展望2024年的风险化解工作,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或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在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下,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承担起了兜底监管的职责,预计未来将强化对非持牌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相关活动的监管和处置。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认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提法。以往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如今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同时促进人口、要素、产业等流动和互动,推动产业集聚和人口聚集互促的融合发展。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旨在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助力。”燕翔说,通过将城镇与乡村统一规划,能够重新构建城乡平等的空间结构和城乡产业互补链条,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体现了我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并打造智慧化、具有韧性的宜居城市,彰显了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的理念。
“强调城市更新行动不仅意味着新城市的建设,还注重现有城市的综合改造,提升城市功能性和居民生活质量。”章俊说,同时,提出打造韧性城市建设,将提高城市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冲击的抵抗力,注重灾害预防和基础设施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