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22 预测盈利同比增长10%-30%
2022 年4 月13 日,公司发布1Q22 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2280-2695 万元,同比增长10%-30%;扣非归母净利润1199-1613 万元,同比增长区间从负的8.6%到23.1%。略超市场预期。
关注要点
1Q22 多重扰动因素下业绩逆势增长。根据乘联会数据, 3 月国内乘用车分别生产/批发/零售182/181/158 万辆,同比-0.3%/-1.6%/-10.5%;1Q22乘用车分别生产/批发/零售536/544/492 万辆,同比+11.0%/+8.3%/-4.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119 万辆,同比+145.4%,渗透率达到22%。我们认为,1Q22 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叠加上海、吉林、江苏等国内多地疫情封控下物流延缓,部分车企减工减产,公司克服行业内多重不利因素实现预测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跑赢整体汽零板块,体现出公司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新能源组件快速放量,车联网业务扬帆起航。新能源方面,公司主要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涉及电机应用分配环、电控单元主要功能件高低压滤波组件、电池包结构件、PTC水暖加热器等,集成式滤波正在设计开发中,新能源组件业务已实现较快增长。车联网方面,公司于21 年增发募资建设商用车车联网系统项目,并设立专门业务单元,开发4G/5G T-Box、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车联网产品。我们认为,公司的新能源组件业务客户资源优质,在手订单充沛,将持续放量带动整体业绩增长;车联网业务已获商用车订单、正在市场开拓中,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电动智能化趋势下新能源传感器持续收益,有望演绎国产替代逻辑。伴随电动化升级,三电系统需要额外的传感器,电池等部件传感器性能要求提升;同时电动化带动智能化,应用于智能底盘、刹车、热管理等的传感器需要加量。我们认为,电动智能化趋势提升对汽车传感器的性能和数量要求,行业持续扩容。公司汽车传感器产品丰富,包括液位传感器、基于MEMS/MSG技术的压力类传感器、电驱动旋变传感器、排温传感器等,可广泛应用于燃油、纯电及混合动力车型。我们认为,公司通过收购常州华旋和龙微科技部分股权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可实现母子公司资源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有望凭借产业链自给能力、客户资源及服务优势演绎国产替代逻辑。
盈利预测与估值
维持22/23 年盈利预测不变。当前股价对应22/23 年29.2 倍/20.1 倍市盈率。维持跑赢行业评级,维持目标价12.0 元,对应36.6 倍22 年市盈率和25.2 倍23 年市盈率,较当前股价有25.3%的上升空间。
风险
车联网业务不及预期,传感器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