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披露2021 年年报,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04%至8.57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9%至1.05 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45%至1.02 亿元。对此点评如下:
净利润增速慢于收入增速,2021 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04%至8.57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9%至1.05 亿元。单四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5.57%。
2021 年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2.36 亿元,同比上升7.02%;归母净利润2566.31 万元,同比下降15.57%;扣非净利润2440.36 万元,同比下降21.02%。
1)收入结构。2021 年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实现营收7.63 亿元,同比增长17.44%,占总营收比重为89.06%。分产品来看,2021 年软包装产品实现营收6.16 亿元,同比增长17.15%;硬包装产品实现营收2.34 亿元,同比增长29.08%。分地区来看,2021 年国内销售收入7.95 亿元,同比增长20.28%;国外销售收入6197万元,同比增长17.11%。2)期间费用。2021 年公司销售费用为4256 万元,同比减少16.48%;管理费用为5930 万元,同比增长16.44%;财务费用同比下降84.33%至227 万元,主要系上海海顺汇兑损益变动影响。2021 年公司研发投入较大,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5.33%至3288 万元。
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6.33 亿元,用于铝塑膜项目及功能性聚烯烃膜材料项目等。2022 年3 月27 日,公司发布可转债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33 亿元,除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1.1 亿元外,其他资金将投入铝塑膜项目和功能性聚烯烃膜材料项目,项目计划投入金额分别为3.26、1.97 亿元。根据可转债资金使用可行性分析报告,铝塑膜项目总投资额为4.64 亿元,差额部分由公司自筹,项目建设期为36 个月,项目达产后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后)为25.14%,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6.40 年,可年产1.2 亿平米高阻隔功能性铝塑膜。功能性聚烯烃膜材料项目总投资额为2.39 亿元,项目建设期为24 个月,项目达产后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后)为24.03%,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5.96 年,可年产3 万吨功能性聚烯烃膜材料。
公司立足原有医药包材生产技术,积极拓展新消费、新能源领域,包括奶酪 棒包装、电子烟包装、锂电池软包装等。公司不断打破产品技术适用边界,利用多层共挤高阻隔技术、精密涂布技术、复合冷成型技术等,开发出高阻隔易剥离热塑成型片材、抗腐蚀锂电池铝塑膜等新产品,应用在新消费、新能源等领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公司充分利用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向上延伸到基膜材料端,向下拓展新的应用场景,进入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的液体药品包装、高阻隔可回收利用包装、奶酪棒包装、电子烟包装、锂电池软包装等领域,以产品为基点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投资建议:原材料价格上涨拖累净利率,发行可转债扩充产能,维持增持评级。预计2022~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1.42、1.80、2.25 亿元,同比增长36%、27%、25%,对应PE 估值31、25、20 倍。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关联审评等政策给医药包材行业带来新机遇。国内医药包材行业集中度较低,对比海外有较大提升空间。公司产品分为软包装、硬包装两大类,过去5 年收入复合增速19%。公司竞争优势包括:客户资源、研发创新、产品质量、团队及管理优势等。产能储备充足,南浔一期、二期投产释放产能增量。着力拓展新消费、新能源等包装领域,预计今年明年开始贡献收入。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超预期上升、新消费包材业务拓展低于预期、铝塑膜业务拓展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