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通信设备纯水冷却,新能源、IDC、储能等多领域布局:公司自2001 年设立以来深耕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及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国内直流换流阀水冷和新能源发电水冷产品等的主要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较高。公司产品应用领域由传统直流输电、新能源发电、柔性交流输配电及大功率电气传动向石油石化、轨道交通、军工船舶、医疗设备、数据中心、储能电站等不断扩充,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提供跨领域纯水冷却解决方案的企业。根据公司2020 年年报,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公司已与西安西电、中电普瑞、常州博瑞、许继电气、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国内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2 年,公司正式成为GE 合格供应商;近几年陆续与西门子、ABB 集团等国际大型输配电企业展开良好合作。
受益“新基建”+“双碳”,特高压+新能源持续贡献营收:特高压直流输电水冷设备及新能源发电水冷设备目前贡献了公司大部分收入。 根据《中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研究》,我国西部将新建7 个西北、西南能源基地电力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总输电容量5,600 万千瓦。目标至2025 年,我国特高压直流工程达到23 回,总输送容量达到1.8 亿千瓦,同时重点加快推进中国—缅甸—孟加拉国、中国—老挝、中国—尼泊尔、中国—韩国(日本)、中国—蒙古等电网互联工程。纯水冷却设备是特高压输电领域关键配套设备,有望充分受益。新能源方面,国内电力呈现持续增长的刚性需求,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将继续提高。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报告,预计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 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7.3%。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功率、光伏发电单机容量的提升,其变流器、发电机、逆变器的冷却方式由传统风冷逐渐向水冷过渡。公司具备新疆达板城、瑞典风电、北京官厅风电、迪拜光伏等丰富的项目经验,具备较强竞争力。
收购东莞硅翔进军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热管理及汽车电子制造领域,形成业务协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迅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产量和装车量的大幅提升,而产业规模效应的产生促进动力电池热管理关键零部件的批量化生产。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电池的热管理系统通过冷却或者加热方式对电池系统进行温度控制,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安全、性能及寿命;同时,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状态如电压、温度、电流等需要实时、准确、可靠地监控,都需要用到采集线束。由此,加热膜、隔热棉等产品以及FPC 柔性电路板的需求随着动力电池装车量的增长得到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对动力电池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的要求将更为严格,电池热管理产品的渗透率也将显著提升。公司于2019 年收购东莞市硅翔绝缘材料有限公司51%的股权,东莞硅翔专业从事新能源动力电池加热、隔热、散热及汽车电子制造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自成立以来积累了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航锂电、亿纬锂能、比亚迪等优质的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客户资源。公司与东莞硅翔共享资源,积极参与并储备液冷部件、集成产品及整车热管理系统项目,截至2020 年底,完成了动力电池独立液冷系统第二代产品的测试和第三代产品的设计,完成了多款电池包液冷板的方案设计和产品研制,不断推进整车热管理系统项目的系统架构及方案设计。
IDC/储能业务受益于“双碳”政策:IDC 方面,“双碳”政策下IDC将落实降PUE 政策,机房冷却系统为数据中心降PUE 重要环节。控股子公司高澜创新科技聚焦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和信息与通信(ICT)热管理领域,已陆续实现动力电池液冷、热管理机组和服务器液冷相关产品的样件及小批量供货,有望持续受益于云计算等高景气度应用场景。 储能方面,电化学储能需求高涨将带动储能电池热管理需求扩张。公司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目前已有基于锂电池单柜储能液冷产品、大型储能电站液冷系统、预制舱式储能液冷产品等的技术储备和解决方案,并签订了少量样机合同。
投资建议:公司为国内通信设备纯水冷却产品龙头,已发展成为国内技术水平领先、产品线齐全、规模化生产的纯水冷却设备供应商。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4.3 亿元(+16.5%)、22.2亿元(+55.0%)、30.8 亿元(+38.7%);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 亿元(+18.7%)、1.9 亿元(+92.5%)、2.9 亿元(+56.2%)。综合考虑公司历史和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公司2022 年34 倍PE,对应2022 年目标价22.41 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高压输电和新能源发电等领域的国家产业政策变动、国内直流产品竞争加剧、新产品开发和新应用领域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关政策变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