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与CXO、医疗器械和疫苗受益疫情加速上涨原料药/CXO 在中国的发展确定性强,实质就是全球产业大分工所决定的。或许今年中报的业绩大爆发不是偶尔,疫情为中长期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提供良好的契机。底层的投资逻辑共识:一是全球医药产业链分工带来的行业发展机遇。二是中国的人力资源红利。三是完善的化工产业链。医疗器械(除高值医耗外)几乎全线受益于疫情,供不应求。低值医疗耗材手套和口罩等二季度井喷后,半年报公布的合同负债金额仍然很大。虽然国外疫情持续在高位,但从美欧民众的反应来看,恐慌程度已经大幅降低,一窝蜂抢购低耗的情况不在,虽供应仍然紧张,但新进入者的加入和新产能的逐渐投放,未来利润将较二季度逐渐下行。ICU设备、IVD 诊断和其他防疫器械亦是如此。第一是关注阶段性反弹的机会,第二是关注底部非龙头医疗器械公司下半年业绩的高增长,如新拿到出口防疫物资资质的公司。疫苗受到疫情刺激正透支着未来的成长空间。疫苗六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截止9 月4 日为6260 亿,几乎主逻辑都在肺炎球菌、HPV 和新冠疫苗上,假设未来五年肺炎和HPV 市场分别为100、200 亿,300 亿市场国产占比80%,40%的净利润率,近百亿的利润。
这些利润占比上市公司疫苗利润的一半,则200 亿利润,五年后完全兑现后为行业30 倍估值。对于新冠疫苗,第一是特殊阶段的特殊审评政策,这阶段是重点人群可能接种,在美国可以赚大钱,但在中国行不通。
第二阶段,疫情衰退后,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这阶段审评趋于严格,完全的商业化行为。由于病毒菌株变异程度的不确定性,国家要求疫苗不能有ADE 效应,目前也是后续疫苗进展的很大不确定性。关注疫苗公司超跌后的情绪反弹机会,而不是反转机会。
其他板块国内疫情企稳后涨跌不一
化药除毒麻精放等相对垄断性的仿制药,保持较好增长;创新和制剂出口是出路,但从实践中看创新更可靠,制剂出口比拼仍是原料药。中药企业虽一再下滑,但仍然没走出研发重要的思路上来。血制品靠并购和凝血因子研发;疫情让零售加速成长;高值医耗在进口替代与带量采购上找平衡。
生物制药是未来,中国肿瘤研发占比高于欧美,寻找新的创新治疗领域。
风险提示:疫情进程的不确定性带来货币政策变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