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先发布局环保全产业链,新能源新动能逐步切换。公司2011 年上市后逐步拓展土壤修复治理、垃圾焚烧、危废处置、新能源运营和新能源工程EPC 等业务,形成全环保产业链。在传统危废处理业务承压后,公司在分布式光伏、储能建设和运营等双碳业务布局逐步落地,推动利润持续增长。公司2023 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6-0.85 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新能源业务逐步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动能。
光伏工程建设屡获新单,储能工程建设有望成为新增长点。公司2023 年以来在湖南、广西和广东等地屡次获取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和农光互补等光伏工程建设项目订单。2022 年公司签订首个12MWh 储能电站工程项目,2023 年新增获取尔康制药光储一体化项目以及重庆精鸿益、重庆成田等4 个用户侧储能项目。随着新能源装机并网容量快速增长,叠加用户侧储能商业模式逐步明晰,储能电站建设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储能工程建设业务有望获取更多订单,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
新能源运营项目布局全国,高毛利率有望推动盈利能力提升。公司以湖南为基础,布局全国,已在湖北、陕西和广东等多地投建运营光伏电站。新项目获取方面,公司在湖南、江西、广东、重庆、四川、浙江等地成立了专门的新能源营销团队,积极拓展分布式光伏和用户侧储能等新能源业务。参考A 股光伏运营商财务表现,近3 年光伏发电行业平均毛利率在60%左右,远高于公司2023 年前三季度25.1%的整体毛利率水平。随着未来一批优质新能源运营资产的投运,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长,推动业绩持续增长。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公司拥有全环保产业链,积极布局分布式光伏和用户侧储能建设和运营新业务,逐步成为公司业绩增长新动能。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0/1.50/1.82 亿元,对应PE 分别为48.5/25.9/21.4 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电价波动风险;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新能源项目获取不及预期;新能源项目建设不及预期;第三方数据统计风险;适当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