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近况
第22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6 月15 日至6 月24 日在上海举行。金爵电影论坛作为上影节的主体活动之一,召开了“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国际制片人高峰论坛”、“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体系”等多场产业对话。我们注意到,电影工业化标准体系、电影人才培养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议题成为本届论坛探讨的焦点。我们认为,电影行业已经进入了用户红利和资本红利退潮的“后红利” 时代,虽然行业整体增速承压,但结构性机会仍存,具备更强优质内容研发能力、更高经营效率、更大规模优势的公司有望实现超越行业的成长。
评论
市场趋于理性,内容品质成为票房核心驱动力。过去数年中国电影取得了较大进步,国产影片品质得到很大提升,内容类型也趋于多样化。今年以来电影行业发展出现波折,年初至今总票房295.6 亿元,同比下降3.9%,观影人次更同比下滑12.0%。但同时,《流浪地球》等优质影片仍然受到观众的热捧。我们认为,随着电影观众的日益成熟和理性,中国电影市场已经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转变,内容品质的提升将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论坛嘉宾也指出,面对短期调整的挑战,电影人应该更加注重电影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以及观众对美好的精神享受的需求,产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质内容。
构建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流程的电影工业体系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电影工业化主要表现在生产标准化、作品类型化、管理现代化、创新规模化四个方面。
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单体项目投资规模的日益走高,行业亟需建立一套以电影项目为核心、以财务、税务、法务、金融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为支撑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并通过合规管理、完片管理、市场管理等方式共同推进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嘉宾表示,电影行业工业化发展的第一步,是把影视项目和影视企业隔离,推动项目制公司在影视行业的合规化建设。海外对比来看,绝大多数好莱坞主流商业影片都采用如数学模型般的通用叙事结构,从而使得项目易于编制预算、易于制定拍摄计划并且易于预估商业回报。我们认为,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建立起标准化的预算体系、制片计划体系和时间管理体系,增强项目执行和商业回报的确定性,进而提升行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行业基础设施仍需完善,技术或将带来深刻变革。论坛嘉宾表示,国内电影产业在基础设施层面仍有一定欠缺,在编剧、制作乃至剧组专业从业人员等方面仍需提高。场记等专业化人才,以及既懂艺术、又懂商业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观众信息获取方式的深刻改变。我们认为这些变化将从根本上影响电影的宣发方式,猫眼等在线票务平台有望通过数据赋能的全渠道宣发服务等方式更深度的介入电影产业链。
而AI、5G、VR/AR 等新技术也或将在制作层面重塑电影行业。同时,尽管技术进步带来更多样化的娱乐形式,但中国观众天然存在的集体体验的偏好,使得立足线下社交场景的电影消费具备持久的生命力。
估值与建议
维持覆盖公司盈利预测、评级和目标价不变。
风险
宏观经济低迷;票房大盘增速不及预期;监管政策趋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