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公司8月25日公告,2022年上半年营收10.18亿元((+74.43%),归母净利润0.40亿元(+26.849%),扣非归母净利润0.35亿元(+23.90%),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47亿元(+330.989%),毛利率7.72%(-7.35pcts),净利率3.93%(-1.64pcts)。
投资要点:
船舶行业维持高景气度,营收净利实现稳健增长。公司是行业内唯一集船舶设计与建造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先进的研发与制造供应商、新能源综合服务运营商,主营业务涵盖船海工程、防务装备、新能源三大领域。受益于造船市场明显好转,公司2022年上半年营收10.18亿元(+74.43%),归母净利润0.40亿元(+26.846),扣非归母净利润0.35亿元(+23.90%)。
面对疫情等诸多挑战,船舶行业整体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根据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今年1-6月,全国造船完工量185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1.6%,6月环比增长64.20%。新接订单量224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1.3%,6月环比大幅增长107%。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02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6%,比2021年底手持订单增长7.20%6。
船海工程在手订单饱满,设计建造综合能力凸显。船海工程是公司传统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实现营收7.75亿元,同比增加114.860%,占公司营收的80.139%。公司依托佳豪船海、大津重工、泰船重工等子公司,全面覆盖船海工程研发设计、工程咨询和监理、总装集成制造等关键环节,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服务体系。报告期内,公司新签订单数量62艘/项、在手订单数量223艘/项、完成订单数量41艘/项。
公司在开发设计清洁燃料船舶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司为中海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设计了世界首型双燃料港口作业拖轮和亚洲首型单LNG燃料的港口作业拖轮,是中国清洁港口示范项目;为中海油服设计了中国首批双燃料平台守护供应船,用于替代海上油气田的老旧高污染的船舶,是中国海上油气田清洁燃料利用示范项目。
同时,在海洋工程船舶、风电工程船舶和特种工程船舶的设计方面,公司也保持市场领先优势,产品包括深水铺管船、新型深潜水工作母船、特大型起重船、大型溢油回收船、抢险打捞工作平台等。其中,公司设计的饱和潜水支持船是海洋工程船舶的最高端船型。
此外,海上风电建设的快速崛起,也推动了海上风电施工、运输和运维船舶的阶段性需求的增长,公司开发设计了系列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等新型装备,为国家风电新能源建设提供支撑。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改善,公司近年重整效果显著。公司曾在2018年遭遇流动性危机,后引入重整股东隆海重能,2020年顺利完成重整事项,2021年进入战略恢复期。公司原有核心团队保持稳定,并引入了防务、能源、金融等领域专业人员,有效补充了公司的人才队伍,大力优化了股东和治理结构。公司2022年上半年回收DJHC 8008.8009项目大额应收账款,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47亿元(+330.980%)。
上海疫情、钢材价格等因素对公司成本端造成压力。公司上半年营业成本为9.39亿元,同比增加89.539%。船海工程方面,一是因为船海工程业务开工量增加,成本随之上升;二是因为船舶建造过程中的遭遇钢材价格飙升、局部地区疫情和人工成本增加等巨大挑战,叠加上半年交付的项目多为过往船市不太景气时承接的订单,导致成本增长、毛利率下降。
投资建议:
作为国内老牌的民营船舶与海洋工程研发制造龙头,公司长期重视研发,技术实力雄厚,在船海工程、防务装备与新能源领域深耕多年、优势明显,重整后进入健康发展新阶段,受益于船海工程和双碳背景下的行业高景气度,业绩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增长。预计2022/2023/2024年实现营收22.03/30.85/41.6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04/2.11/3.04亿元,对应P/B4.43/3.96/3.45,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局部地区疫情反复、行业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客户违约风险、原材料价格及人工成本波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