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艰苦创业伊始,到2002年响应军转民号召成立中天火箭公司,再到2022年9月于深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航天四院控股的首家上市公司,历经二十余载的竞争历练与自律打磨,中天火箭开辟了一条创新求变的航天智造之路。
日前,中天火箭总经理李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层层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各阶段攻坚目标的同时,以科技研发为引擎,以创新驱动为抓手,优治理、调结构、挖潜能、增活力,重点任务实现冲关破局,重点领域取得累累硕果,以促进内生增长,坚持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打开公司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多点开花 转型升级向“新”进发
二十多年来,中天火箭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积极推进固体火箭技术在航天、航空、兵器、新材料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在多个业务领域形成了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作为我国最早进行新式民用增雨防雹火箭研制生产的企业之一,公司参与了国内人工影响天气火箭类作业系统行业标准的制定,生产的WR系列增雨防雹火箭参与了多个国际或国家级大型重要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目前,公司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为我国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的农业减灾防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50%,居行业前列。
公司是国内主要从事探空火箭研制开发的企业之一,探空火箭产品先后服务于海洋探测、玛曲水资源保护项目、太行山区域人影作业效果评估、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等多项重大气象保障和演示验证项目,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奠定了公司在国内探空火箭行业的领先地位。
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超码科技公司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热场材料制品被我国光伏行业硅片主流生产商如隆基绿能、TCL中环等公司广泛采用,是目前我国光伏热场材料市场占有率排名居前的供应商之一。
李健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积极探索内生增长的路径,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围绕“找差距、定措施、保落实、稳提升”的工作思路,着重攻克关键技术壁垒,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座。
创新为本 夯实发展底盘
2023年,中天火箭全年投入研发费用近8000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6.75%,新增专利申请38项,其中发明申请23项,占比为65.7%,新增授权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项;总装自动化生产线、10工位数控缠绕机、点火器自动装药先后上线运行,累计已完成25项工艺自动化改造项目。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公司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并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项目激励管理办法》《揭榜挂帅项目实施细则》等多项制度。
在研发方面,中天火箭鼓励科技人员“主动作为、主动担当”,攻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2023年度共立项实施31个“揭榜挂帅”项目,其中某型系统发射车研制、某型飞机多平台兼容、热压模具使用寿命提高研究等重点项目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有效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一系列科研成果与改革举措实现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公司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多项荣誉称号。
提高生产管理效能,也成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李健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加强了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围绕“能上能下”,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经理层成员签署岗位协议,收入差距倍数达到1.44倍,实现了以业绩为导向的差异化薪酬标准。围绕“能进能出”,以“全体起立”形式,实施中层管理人员岗位公开竞聘,营造出“竞聘动真格,上岗凭实力”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围绕“能增能减”,对设计人员、市场开发、职能管理等不同岗位序列人员进行差异化薪酬设计,加大二次分配力度,建立“一人一张表”员工月度工作考评模式,持续完善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用足用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指引“工具包”,打出正向激励“组合拳”,推动公司业绩稳中有进,公司全面高质量发展动力全面迸发。
产能加码 规范治理重回报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中天火箭在上市后,不断提升市场价值认同,发挥上市平台功能。公司从“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召开业绩说明会、加大现金分红力度”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公司价值实现。
今年9月,公司完成了上市以来首个中期分红方案。响应中国证监会“一年多次分红”号召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投资者现金回报。事实上,中天火箭历来重视回报中小投资者,自上市以来年年实施分红,2020年至2023年分红率均超10%。
在提升公司市值方面,公司秉持“质量铸就品牌,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打造以增雨防雹火箭为代表的高质量“明星产品”;不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运营效率,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以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份额,以稳健的财务表现回馈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20年IPO项目和2022年可转债募投项目的产能推进,公司龙头地位有望进一步夯实,未来高质量发展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其中,可转债募投项目将在2024年底投产。而根据公司整体规划,可转债募投项目投产后,公司热场材料业务整体年产能预计达到1000吨。
李健表示,在未来的征程中,公司将不忘初心,坚定使命,凭借卓越的治理、持续的创新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赢得更多机遇,实现更大的价值。公司坚信,质量提升之路虽长且艰,但只要保持定力、勇于担当、不懈奋斗,就能开启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