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美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共振,建议聚焦两条投资主线:
1)技术引领:特斯拉Optimus引领技术前沿、商业化进程,从“多传感器融合”到“本体智能”,产生新需求:关节硬件抗冲击要求提升,灵巧手力/触传感器部署增加,边缘测计算增加低功耗芯片需求,物理世界数据采集需求。
2)商业化驱动:2025年,Optimus进入“技术爆发→商业验证”过渡期,供应链将逐步收敛,确定性高,弹性大,是高赔率和高胜率兼具的赛道;国内互联网大厂和车企入局,重塑国内格局;领先厂商探索场景落地,新进入者研发硬件方案,零部件需求百花齐放(对标2023年特斯拉链),优选卡位好的供应商。
关注抗冲击执行器和灵巧手。
1)抗冲击是商业化落地的“底线”,减速器作为关键硬件。
2)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功能触角”,其性能决定人形机器人可以涉足的行业。灵巧手方案种类多样,本体厂商倾向于自研,也会有第三方手商生存空间。
关注触觉传感器和模仿学习。
1)触觉传感器技术商业化优先级靠后,是未来场景泛化的关键支撑。
2)模仿学习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杠杆”。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1到100”阶段,本体厂商考验场景落地能力,整机硬件代工模式萌芽:汽车供应链厂商、3C供应链厂商、工业自动化控制厂商百争流:规模化生产、快速选代、成本控制、全球化供应支持能力是重要考量。
风险提示:技术进步速度低于预期,商业化落地速度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