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了《关于2023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获奖项目的公示》,其中有多个关于“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设”的项目上榜,此类项目是金融机构完成信创(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最关键的一环。
当前信创发展已进入2.0时代,金融行业对信创的应用在加快。今年以来,杭州银行、稠州银行、梅州客商银行等中小银行相继落地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目前有多个中小银行进行招标、启动信创相关项目。
随着2027年全面国产化替代时间节点迫近,中小金融机构的布局在加快。研究机构认为,在数字化转型、国产化替代的新形势下,金融信创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银行“换心”增多
银行核心系统是银行信息技术(IT)系统的核心与基础,被喻为银行的“心脏”。核心系统不仅沉淀海量的数据资产,承担了银行存贷、结算、银行卡等最主要的业务,更是与周边系统盘根错节,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最关键部分。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许多中小银行上线了新一代的核心系统项目,推进自主可控战略。其中,包括不少区域银行的项目,例如:浙江稠州银行的新一代自研核心业务系统项目“稠银之星”、杭州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梅州客商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等。
由于地位的重要性,核心系统存在迁移难、投入高、改造后运维难等现实问题,所以商业银行并不会轻易进行升级改造。近两年商业银行进行相关系统升级时,通常从边缘系统开始,采取循序渐进、分布实施的策略,以保证风险可控,系统切换顺畅。
在股份制银行中,一些重要业务板块陆续于今年上半年上线分布式核心系统。例如,兴业银行分布式零售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广发银行信用卡国产化分布式核心系统、民生银行信用卡新核心系统。与中小银行不同,大型银行由于业务体量较大,在上线新系统时多采用分步实施策略,例如今年5月下旬邮政储蓄银行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统第三批次投产上线,该系统计划分四个批次进行投产。
从现实角度看,由于国内对核心系统的信创化改造并不是简单地对旧有系统进行翻版,而是从硬件、软件全维度对所有系统、业务、后期运维等全流程进行再造,工程量之大让很多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投入压力。在新核心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对数据进行落标,自上而下纵向穿透,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管理体系,支持数据驱动的决策和创新;此外,通过新核心系统建设,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简化内部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改善客户体验。
中小银行或加速布局
2022年9月底,国务院国资委下发了79号文件,要求2027年底,全部国央企必须完成信息化系统的信创改造工作。
各银行相继落地了关键项目,浙商银行于今年全面启动“焕芯强基”工程,此外不少区域银行也在陆续发布招标公告,或进行尝试落地测试。
“目前已建成信创分布式核心系统的开发测试环境,计划于今明两年分批次完成投产运行。”证券时报记者从青岛银行了解到,该行为支撑新三年战略规划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需要,满足信创要求以及实现新老核心系统平稳迁移,已于2023年正式启动新核心系统的建设。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金融领域2020年以来经历三期信创试点,由大型机构向中小型机构渗透,由办公系统、一般业务系统向核心系统渗透,目前已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
以上市科技公司科蓝软件为例,该公司在今年上半年中标了30家银行有关的核心系统、外围项目、手机银行升级等项目,包括江阴农商银行电子渠道整合系统配合新核心改造项目、赣州银行新核心项目群网上银行改造采购项目等。
信创铺开或带来万亿市场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金融信创产业主要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四大领域。以核心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数据库为例,根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预计到2027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1286.8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6.1%。
中泰证券计算机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苏仪认为,信创发展是大势所趋,“大信创”全面铺开或有万亿市场机遇。这是因为信创将对中国IT系统框架全面重构,将推动中国底层基础软硬件、中间层再到上层应用软件的全面国产化替换。
记者从一家城商行了解到,为保证供应链安全和技术路线的稳定,该行的国产化软件主要选用各领域头部厂商的成熟产品,但具体合作企业暂不便披露。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团队早于去年底预计,按照分级要求,替换的系统从外围到一般再到核心,按照分阶段的要求,从大行到股份制再到中小行。随着集成业务高峰来临,银行IT公司软件服务业务高峰即将到来,收入高峰出现在大行对于核心的更换时期,利润高峰出现在小行系统集中信创替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