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处于产业链中商业模式较弱势地位并没有改变,但是在保证金制度改革稳步推进,EPC 等现汇订单比重回升,以及企业管理走向精细化、压降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等推动下,倒向规模增长的天平正在逐步归正,建筑企业的盈利质量和现金流中长期有望得到改善,重新回到规模增长与盈利质量的平衡。当前板块估值及持仓均处于历史底部区间,在2020 年基建较大概率复苏,以及在手订单充裕、业绩稳增有保障的背景下,板块估值有望逐步回到正常区间,建议积极把握低估值配置机遇,推荐业绩稳增、订单充裕、盈利质量料将得到修复的基建央企及园林龙头,以及有望率先受益保函制度落地推进、细分基建领域处于较好景气的长三角区域地方国企及民企。
对比海外,我国建筑企业下游占款情况严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传统建企均位于产业链中游,主要业主均为政府和开发商,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我国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建筑企业产业链中话语权较低,进度款的回收和结算存在时滞;而国内的保证金制度加剧了资金占用情况。国内建企存货+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例达60%-70%(海外龙头为50%),现金流亦逊于海外建企。此外,近年PPP 的发展使得建企持续投入资本金,同时项目模式导致垫资情况更严重,加重了资金的负担。
积极变化一:保证金制度改革推进,流程上减少资金占用。我国保证金制度始于上世纪90 年代,在建筑业发展初期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保证金制度天然地贴合了业主的强势地位,易被利用,其弊端逐步体现。2015 年拉开了改革序幕,不断对保证金制度进行精简,并引入银行保函制度替代保证金,但在政策指导以“鼓励”为主下,很难在合同谈判中落实,保函推行需要地方政府更多干预;今年以来,多省地方政府(江苏、浙江等)已在加强保函改革力度。我们判断保函改革在全国普遍施行尚需时日,预计改革将率先在长三角的政府项目上普及,再向东部南部财政能力较好区域铺开。随着改革推进,料从项目流程上减少资金占用,我们测算在50%的存量保证金被保函替换下,将改善建企150%经营现金流净额、增厚13%货币资金,考虑降低利息支出下将增厚3.4%净利润。
积极变化二:PPP 回归理性,投资现金流压力减轻。PPP 在经过2015-2016 年的高速发展后,2017 年开始转向防风险、规范化,开启两年严格的清理整顿。
2019 年开始PPP 项目更加注重增质保量,在稳投资与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当前,PPP 投资回归理性(央企/民企PPP 订单占比由20%/80%回落至10%/20%左右);在EPC 等现汇订单占比回升下,建企的现金流压力有所减轻。
积极变化三:焕发内生动能,两金周转提速。在基建投资仅温和复苏、外部存在降杠杆压力的背景下,建筑央企2019 年通过主动管理存货、应收账款,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焕发其内生动能,实现了业绩增长及财务稳健的平衡。得益于商业模式的改善以及行业内对于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积极管理, 2019 年建筑行业收入增速由2018 年的10%提升至16%,负债率由76.9%下降1.2pcts 至75.7%,经营现金净额同比+61%明显回升(因土地购置及保理规模波动剔除中国建筑)。
重归规模增长与盈利质量平衡,把握低估值配置机遇。建企处于产业链中商业模式弱势地位并没有改变,但是在保证金制度改革稳步推进,EPC 等现汇订单比重回升,以及企业管理走向精细化、压降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等推动下,倒向规模增长的天平正在逐步归正,建企盈利质量中长期有望得到改善,重新回到规模增长与盈利质量的平衡。当前板块估值(PE/PB 为9.0x/0.9x 左右,4%/1%历史分位)及持仓(基金持仓比例1.1%,标配为2.5%)均处于历史底部区间,在2020 年基建较大概率复苏,以及在手订单充裕、业绩稳增有保障的背景下,板块估值有望逐步回到正常区间,建议积极把握低估值配置机遇。
风险因素:保函制度落地推行不及预期;逆周期财政及货币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恶化等。
投资策略。建议把握以下主线:
1) 业绩保持较快增长、在手订单放量,负债水平仍居扩张空间,料实现业绩增长及财务健康的园林龙头,推荐东珠生态、绿茵生态;
2) 业绩稳健增长、在手订单充裕,盈利质量和现金流中长期料将得到修复的基建央企,推荐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
3) 未来有望率先受益保函制度落地推进、细分基建领域处于较好景气的长三角区域地方国企及民企,关注鸿路钢构、隧道股份、上海建工、精工钢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