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80 亿元,同比+28.1%;实现归母净利润0.63 亿元,同比+72.4%。公司PCB 化学品业务龙头地位稳固,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国产替代发展趋势。公司在锂电回收领域具备工艺技术、回收渠道均等全方位优势,有望随产能快速释放实现业绩的高速增长。由于公司锂电回收业务推进超预期,上调2022-2023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57/4.02 亿元(原预测为2.07/3.30 亿元),新增2024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4.90 亿元,对应EPS 预测分别为0.65/1.02/1.24 元。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CAGR 为38.08%,按照2022 年0.8xPEG,下调目标价至20 元,维持“买入”评级。
PCB 化学品营收实现快速增长,2021 年业绩显著增长。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80 亿元,同比增长+28.1%,实现归母净利润0.63 亿元,同比增加+72.4%。对应四季度营业收入7.35 亿元,同比+21.3%,环比+7.6%,实现归母净利润0.13 亿元,同比-9.9%,环比-29.7%,四季度业绩环比下滑主因管理、研发和销售费用均环比增加。2021 年PCB 化学品、化学试剂、锂电池材料分别实现营收17.00、3.06、3.09 亿元,同比+63.9%、+23.0%、+7.3%。
公司产品产量释放,但原材料涨价导致毛利率同比承压。2021 年公司PCB 化学品完成生产5.00 万吨,同比+16.0%,化学试剂完成生产1.94 万吨,同比+7.0%,锂电池材料完成生产1.87 万吨,同比+29.0%。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公司部分产品毛利率同比回落,2021 年PCB 化学品、化学试剂、锂电池材料分别实现毛利率12.7%、23.0%、11.1%,同比-7.4pcts、-5.9pcts、+6.2pcts。
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加速扩展锂电池材料回收业务规模。碳中和背景下,锂电池回收蓝海市场兴起,行业有望快速发展。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长期的技术积累,已掌握了锂离子电池梯度利用和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有关技术,并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公司现拥有1000 吨磷酸铁锂处理能力,在建1 万吨产能预计将于2022 年中投产。受益于新能源材料新产能的投产及放量,公司2022Q1 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7.60、0.35 亿元,同比+44.63%、+234.09%。此外,公司还与格力金投开展合作,拟新建10 万吨磷酸铁锂回收产线,其中5 万吨产能计划于2022 年开始建设。
建立多渠道回收体系,强化产业链合作。公司合作客户广泛,与动力电池企业、锂电池梯次利用企业以及客车企业在产线废料和废旧电池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增强公司废料获取的稳定性。2021 年,公司继续扩大合作网络,与天津力神和奥动新能源成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公司构建退役动力电池运营新模式,推出焕能服务,通过向商业汽车提供电池梯级利用服务,绑定废电池来源。首个焕能服务站已于北京建成,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公司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链的构建。
风险因素:锂电回收行业发展不及预期;金属价格大幅波动;产能释放不及预期;锂电回收行业竞争加剧。
投资建议:公司PCB 化学品业务龙头地位稳固,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国产替代发展。公司在锂电回收领域具备工艺技术、回收渠道均等全方位优势,有望随产能快速释放实现业绩高速增长。由于公司锂电回收业务推进超预期,上调公司2022-2023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57/4.02 亿元(原预测为2.07/3.30 亿元),新增2024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4.90 亿元,对应EPS 预测分别为0.65/1.02/1.24元。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CAGR 为38.08%,按照2022 年0.8xPEG,下调目标价至20 元,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