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使用水、电、天然气时,你可曾想到背后庞大的城市管网系统?在塑料管道领域,公元股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产品产销量、出口量遥遥领先。从“传统制造”转型“智能制造”,从“绿色制造”迈向“制造绿色”,公元股份展现了澎湃的发展动能。
绿色高效“左右手”
漫步在公元股份双浦厂区,“绿意”扑面而来,树木、草地映入眼帘,鸟鸣声不绝于耳。车间内,一台台排列整齐的机器正忙碌运转,一条条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作业。偌大的车间,工人却寥寥无几。
这是公元股份的智能工厂,基于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自动化生产集成系统,2023年被认定为“浙江省智能工厂”。该工厂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可实施数字化生产样板、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业务流程等数字化项目,是公元股份在转型升级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此前,一台注塑机至少需要一人操作,而现在传统的人工流水线不断被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生产线取代,一个车间只需要五六名工人巡视。”公元股份董事长卢震宇说。
公元股份坚持深挖节能降耗潜力,多措并举,形成一套以抓“左右手”为主基调的绿色、高效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抓紧自动化、智能化的“右手”,解决效率问题;另一方面,抓好低排放、低能耗的“左手”,解决责任问题。
从小作坊到大集团
公元股份成立于1993年,母公司是公元塑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公元集团”)。
198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公元集团创始人张建均辞去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罐头厂的工作,投身商海。
靠着东拼西凑的3000元资金,张建均在黄岩城关环城南路租了两间旧平房,购买1台15克手摇注塑机,雇了几个工人,办起一家加工日用品塑料制品的小作坊。
1983年到1992年,张建均跑遍了大江南北,终于拥有了固定的客户。在公司发展历程中,他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
从浙江台州黄岩启航,公元集团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初步形成全国化布局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其成长壮大的历程是台州传统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元集团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创造了许多原创性、突破性、颠覆性的技术。截至目前,公元集团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120余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772项,其中发明专利166项。
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公元集团还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通过建立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日本积水公司、韩国晓星、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台州学院等就高分子材料、模具制造和智能制造相关学科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公元集团构建了品种规格齐全的市政管网、工业管网、建筑工程、消防保护、电力通信、全屋家装、农业养殖、燃气管网八大业务板块,以及PVC、PPR、PE、CPVC、PE-RT、PB、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八大系列,共计7000余种不同规格、品类的管材、管件及阀门产品,远销15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挑战中捕捉机遇
中塑协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塑料制品行业汇总统计企业完成产量7488.5万吨,同比增长3.0%。塑料管道行业运行稳健,分析总产量为1619万吨,较2022年减少约26万吨,同比下降1.58%。
当前,塑料管道行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如行业无序竞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新材料、新工艺发展遇到瓶颈等。
卢震宇介绍,面对挑战,公司提出打造工装、家装、海外三个平台的战略:在原有业务板块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管道类细分领域的市场,针对农业、消防、水利、养殖、船舶等成立专项事业部;全面打造净水、防水、智能马桶、电线、新风管道等家装产品系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打造全屋家装;建立外贸生产基地,在海外平台上扩大布局,拓宽海外销售网络。此外,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等新兴产业,并成立公元研修院,以人才铁军培养推动公司创新发展。
数字化是公元股份今后的主攻方向。
卢震宇表示:一方面,将数字化融入公司日常管理,以流程驱动数字化为抓手,降低内部沟通成本和管控成本,牵引公司业务转型、流程重构和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数智绿三化”的方式助力生产模式的改变,通过物联网、AI、精益管理与生产制造相结合,打造全集团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环节的数字连接和管理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