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公司发布2020 年半年度报告,2020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73 亿元,同比下降7.5%;实现归母净利润0.91 亿元,同比下降4.5%;实现扣非后净利润0.90 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6 亿元,同比增长63.1%;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15 元,与前值持平。Q2 季度实现营收3.2 亿元,同比下降0.6%;实现归母净利润0.48 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扣非后净利润0.47 亿元,同比增长9.3%。
简评
受疫情影响,公司上半年业绩小幅下滑。2020 上半年由于疫情,全国基建项目停工期延长,公司下游客户开工较晚,影响了公司的主营业务。一季度微纳米棱镜型反光材料在部分省份加工标牌客户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有所影响道路安全防护材料的销售,自两会后基建逐步复苏,上半年棱镜系列实现1.11 亿销售收入,较同期有所下滑。公司的光学膜生产线调试和PC/PMMA 业务的检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危难和机遇总是共存,疫情期间各地政府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使得汽车市场逐步回暖,并且疫情阻断了全球产业链使得国产替代加速,这对公司而言也是一个机遇。公司二季度积极推动费用管控,调整营销策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2.6%,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0.0%,财务费用同比下降94.5%(主要系部分贴现利息调整科目列)。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奋斗下,公司上半年整体经营稳健运行,实现营收5.73 亿元,同比下降7.5%;实现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下降4.5%;实现扣非后净利润0.90 亿元,同比增长3.8%。
反光材料国内市场增量提升,国产替代加速。目前国内疫情已经趋于稳定,反光材料下游需求恢复情况良好。为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微棱镜型反光膜由于出色的性能将更多地在高速公路、国道以及城市道路交通标志中进行应用,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微棱镜型反光膜的增量市场需求将随之扩大。目前微棱镜型反光材料国内市场规模在30 亿元左右,公司市占率约10%,近90%市场仍被3M 等国外企业垄断,但当前海外疫情仍在发酵,阻断了高端反光材料等相关产品的全球产业链供应,这将加速这类材料的国产替代,随后续技术革新和上游核心原材料国产化,同时凭借公司自身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优势,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车牌膜业务方面,为刺激汽车市场,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逐步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从3 月份开始,新能源汽车产销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商用车市场从4 月份开始恢复,乘用车市场于5 月份开始恢复,6 月份汽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公司车牌膜及半成品于4 月恢复,虽受一季度影响但上半年整体销量实现1.25 亿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7.1%。且2020 年电动自行车要求驾乘人员带头盔的法规出台后,电动自行车纳入牌照管理也加快了进程,随着电瓶车牌照管理政策的实施,将提升车牌膜市场的需求,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铝塑膜、5G 手机背板等新业务前景看好。铝塑膜业务方面,目前公司主要以数码类客户为主,去年开始逐步切入中高端客户,争取中高端客户在量上的突破。由于疫情导致DNP 等日韩铝塑膜生产企业产能供应不足,国内锂电池生产厂家也在不断寻求国内铝塑膜生产厂家进行合作,将加速铝塑膜业务的国产替代。此外,国内储能电池软包市场受国家电网建设、通讯基站建设、家庭储能尤其是共享助力单车普及的影响快速增长,为铝塑膜增添新动力。2019 年公司新增4 条德国生产的PC/PMMA 复合板材生产线,主要针对5G 手机背板和汽车内饰来进行市场拓展,2020 上半年公司PC/PMMA 复合膜两条生产线已完成安装调试,其中一条线目前专门生产反光材料的核心原材料,为反光材料行业提供配套,降低公司成本和提高品质管控,使反光材料产品保持较高毛利,应用于5G 手机后盖的材料已经实现小批量订单,但后续还需要进行验证。华威子公司生产的光学膜成功进入海信供货体系,量子点膜也已为其他量子点膜应用商小批量供货使用,华威去年基于整个产业配套提出了复合膜的项目需求,复合膜生产线受疫情影响国外厂家入境调试延迟,于下半年会释放部分产能。
加强研发工艺升级,积聚力量蓄势待发。2020 上半年公司继续加快自主研发步伐,新增省级研发项目立项5 项,新增17 项专利。在车牌膜板块,公司上半年围绕车牌膜品质提升、牌照生产工艺的改革,为后期规模化烫印工艺改革进行夯实;并对打印型号牌用打印树脂基碳带进行研发;同时参与临牌样式的设计及完成车牌半成品自动抓取设备改造来应对下半年及未来新政策实施的机遇。在微棱镜型反光膜板块,公司上半年围绕棱镜项目涂布背胶、印刷设备改造、提升生产速度和效率,在确保品质稳定情况下,以更快捷服务、个性定制的优势,辅以公司的产能规划提升和工艺、装备改进,在下半年将快速提升市占率。在铝塑膜板块,公司进行了生产工艺和装备的革新、改进,有效提升产品良率,上半年铝塑膜毛利率提升至22.8%。
盈利预测与估值:下调公司2020 年、2021 年和2022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6 亿元(前值2.66 亿元)、2.98 亿元(前值3.79 亿元)和3.92 亿元(前值4.69 亿元),EPS 分别为0.36 元、0.48 元和0.63 元,PE 分别为24.4X、18.5X 和14.1X。公司2020-2022 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31.7%,基于公司2021 年盈利预测给予30 倍PE,下调目标价至14.4 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投产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