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摘要:
事件:2022 年3 月5 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财政赤字率下降至2.8%,专项债发行额度为3.65 亿元,“资金跟着项目走”,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房地产“因城施策”促进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点评:
一、2022 年“稳增长”目标确定,持续性超预期概率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在2022 年地产“三条红线”调控政策对地产行业的负面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同时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美联储政策越来越大力度的收紧和政治军事环境的影响等。
这些影响因素当前还只是进入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后续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持续的影响。所以,稳增长的政策目标在2022 年不但确定性强,并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问题新变化去相机而动,提前布局,积极应对的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稳增长的持续性超出预期的概率大。
二、财政赤字率下调和专项债同比持平主要在于提升投资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在稳增长持续性可能超预期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发力必须要有有效性。只有提升投资的有效性才能够形成对经济刺激的良性循环,而不是粗放式大干快上,形成很大的低效投资资产,成为经济发展的拖累,限制财政政策的进一步持续发力。所以,财政赤字率下调和专项债额度同比持平是为了保证财政政策发力后续能够不断地持续发力,为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性预留空间。
也只有政策发力提高有效性,资金用于高效的投资项目才能够有较好的经济收益,才能够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保证“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才能够保证项目建设和经营的持续性,才能够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能够持续地进入到更多的新项目当中,保证稳增长能够持续和有效,而不是稳了现在,给未来埋了雷,这样才能起到防风险和稳增长的效果。
三、财政政策力度并非减小而是加大和蓄力。其实从财政支出的额度上看即使是2.8%的赤字率,考虑到财政收入增长和其他收入,财政支出规模同比增加2 万亿以上,同比增长8%左右。而专项债发行从2021 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发力,2021 年下半年专项债发行3 万亿,占全年额度比例83.69%。这些项目的建设施工会在2022 年释放,包括2022 年1-2 月发行专项债已经达8775 亿元,占全年额度比例为24%,也为项目发力做好蓄力和准备。同时,2022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为6400 亿元,年度同比增长了5%。
四、基建是稳增长重要抓手,市政、交通、水利和能源基地建设等是重要方向。2022 年面临着出口对经济拉动的不确定性,疫情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影响还存在,经济下行对企业经营利润和居民收入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叠加原材料和通胀因素的干扰,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效果不会明显。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投资详细方向的进行了描述:“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及“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以及“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等。
所以,新旧基建一起发力是2022 年稳增长的重要路径,但是由于传统的基建规模大,近20 万亿,如果不能很好地发力会影响稳增长的效果。所以,在2022 年市政建设、交通、水利和专业工程等方向受益稳增长的政策大。
五、新签订单和在手订单充足的建筑公司业绩增长确定,建材公司需求探底改善概率大。稳增长需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并且“资金跟着项目走”,保证项目实施和落地。有订单项目的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将项目更好地落地实施,保证了业绩增长的确定性。特别有一些公司基建公司能够利用2022 年的稳增长环境,将存量资产盘活和将资产优化,将带来公司发展新的契机。
和市政建设和交通等相关的建材公司,需求端也会受到基建项目的释放而得到一定的改善。虽然地产景气度下行对建材需求的影响会继续持续,但是随着房地产“因城施策”,“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地产行业防风险政策将保持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地产的政策导向看,也是为了提升地产行业投资的有效性,防止盲目加杠杆,以致为未来埋下风险。所以,随着地产政策的推进,房地产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和长期健康的发展,与地产相关的建材需求也会见底改善,保证建材需求长期健康地释放,也有利于建材行业估值的改善。
六、继续建议关注低估值建筑、水泥和消费后周期建材。基于不受地产影响的基建、专业工程和钢构建筑龙头公司,受益基础设施建设方向、订单饱满,估值低,业绩增长有确定性,建议关注像中国交建;受益于地产政策变化带来的需求探底改善的水泥行业,建议关注水泥龙头公司和后周期消费类建材优秀公司;看好有业绩释放和有估值的提升的标的。
风险提示:稳增长节奏的不确定性和力度不及预期,地产行业景气度下降持续时间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