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这轮“小阳春”需求结构
今年“春节”假期后重点城市房屋成交明显修复,尤其二手房市场。我们跟踪12 个样本城市25 年1-2 月二手房成交套数同比+28%,(24 年12 月同比+62%,24 年全年同比+11%)。12 个样本城市新房+二手房合计销售套数同比+19%,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分别同比+31%、+15%、-1%;二手房市场份额再度提升,达到67%,同比+4pct。这轮“小阳春”有何特点?未来延续性如何?是我们本篇报告的探讨主题。
市场结构呈现“哑铃型”趋势
今年以来二手房呈现“哑铃型”的需求结构特征,即购房者更加追求“改善”,同时注重“性价比”。且这种需求特征的变化不仅是相较去年四季度发生变化,也比往年同期要明显。首先在面积维度,1-2 月样本城市小户型/中户型/大户型销售套数占比分别为18%/62%/20%,同比+0.3/-0.8/+0.5pct,环比-0.5/-0.8/+1.3pct。同比看小户型与大户型占比均提升,环比来看大户型占比提升更为明显。其次在总价维度,1-2 月样本城市低总价/中总价/高总价销售套数占比分别为29%/56%/16% , 同比+5/-3/-2pct , 环比+0.5/-1.2/+0.7pct,低总价产品占比同比明显提升,且已回升至近年高位。
刚需和改善需求在不同城市间分化
不同城市的需求结构有一定的分化。一方面,部分城市低总价需求的提升反映刚需释放和学区房效应。上海、成都、武汉、大连低总价产品成交占比同比/环比亦均有所提升。去年三季度以来,限购宽松、公积金贷款政策宽松等都助推刚需积极入市,同时一季度学区房需求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效应。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则体现更为明显改善型需求,代表城市为北京、杭州、西安、南京。以上城市1-2 月二手住宅成交结构中,大户型产品的成交占比均达到了19 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占比亦同环比均有所提升,改善性需求释放明显放量。
“哑铃型”需求结构反映“止跌回稳”效果初现我们认为“哑铃型”需求结构是当前购房需求的真实体现,反映“止跌回稳”效果初现。因为刚性需求对房价最为敏感,在房价下行周期多以观望为主。
而“小阳春”期间来访量的快速上升叠加低总价房源的热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刚性需求对房价预期改善,是去年“止跌回稳”政策效果的直观表现。
此外,低总价房源热度回升有助于进一步激活成交链条,有望撬动改善置换链条的“杠杆”效应,即一套房源成交可能撬动多套房的成交,有助于维持市场热度。但我们认为后续仍需关注房价修复进展,去年三季度以来房价修复取得一定成果,但2 月一线城市房价环比下降反映目前房价止跌回稳的根基尚不稳定,后续需要关注是否再有增量政策助力“止跌回稳”目标的达成。
投资建议
从“小阳春”成交结构来看,这次二手房量的回升不仅仅是春节后的季节性因素,也是去年926 政策以来的实际成果,“哑铃型”的需求结构是当前购房需求的真实体现,后续需要关注刚需和改善的持续性。此轮我们看好重点城市区域市场的量价回升,以及在对应区域拥有储备或新获取资源的“三好”房企的估值修复,同时业绩与现金流稳健的物管公司亦有望受益于市场止跌回稳。重点推荐:城投控股、城建发展、滨江集团、招商蛇口、建发股份、新城控股、招商积余等。
风险提示:地产政策波动的风险,地产基本面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部分房企面临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