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
据了解,有机硅产业被列入了工信部编制的新材料“十二五”规划,目前有机硅产业专项规划正在完善中,有望近期出台。
评论:
我们认为在目前我国硅产业规模比较大,产能快速扩充的背景下,规划通过结构调整,理顺上下游关系,有利于缓解上游单体过剩、推动下游发展,有机硅产业链将 面临结构改善的政策机会。
1.总体看,规划重点是调结构,理顺上下游。规划确定未来有机硅产业发展方向为调结构,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和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先进技术和产品。发展的具体策略是①抑制工业硅的过度出口;
②推动硅产品出口升级;③提高单体自给率;④拓展有机硅应用领域,带动行业升级。
2. 从源头上,国家将抑制工业硅出口,推动深加工单体产品出口,推动出口结构优化(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目前我国是硅材料原料基地,国家将抑制工业硅的过度出口,推动出口结构优化。2010 年我国工业硅产量约为104.9 万吨,出口63.3 万吨,占产量的60.34%,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工业硅是下游硅合金、有机硅、半导体及光伏细分产业链的源头,且是两高行业(高耗能、高污染),国家从2008 年控制工业硅出口,从2008 年初,金属硅暂定关税为10%,到当年11 月份再次提高出口关税,由10%提高到15%。国家通过抑制工业硅出口,转而向深加工产品(有机硅单体)调整,优化出口结构。
3.提高单体国内自给率,重点发展新型单体,并拓展有机硅应用领域。单体(甲基硅氧烷)方面,从2002年起突破了技术瓶颈后,在国家反倾销措施的保护下,我国有机硅单体获得了快速发展,2009 年和2010 年有机硅单体表观消费量为90 万吨和110 万吨,自给率分别为63.33%和66.36%。单体的快速扩充,竞争加剧,DMC价格持续走低,居于近五年底部。
单体作为有机硅产业下游深加工的基础,规划提出一方面要提高国内自给率,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苯基、乙烯基等特种单体,并拓展下游应用领域,推动产品升级。
有机硅生理惰性,耐高温,绝缘性好,性能优异,下游扩展基础好。目前正呈现由原工业、建筑业向能源、医疗和环保领域拓展的趋势。有机会下游领域的拓展可以带动消化单体过剩产能和促进特种单体的生产。
4.有机硅产业规划出台,上游单体企业受益最大。我们认为有机硅产业产业规划,有助于优化行业供需结构,上游单体公司受益最大,可重点关注单体龙头ST 新材(600299)、具有20 万吨单体产能的新安股份(600596)和产业链一体化公司宏达新材(002211)。
5.重点公司评述①ST新材(600299):国内单体龙头企业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企业,目前单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向下游延伸。星火有机硅厂技改完成后单体规模将达到30万吨/年。公司分公司江西星火有机硅厂积极推进20 万吨/年有机硅单体、12 万吨/年有机硅下游系列产品项目的建设并同时进行原有20 万吨/年扩3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技改项目。呈现有机硅单体进一步扩大,产业链进一步眼神的趋势。2009年,中国化工集团投资80亿元实施蓝星星火有机硅扩改一体化项目,在星火工业园建设年产40万吨有机硅单体和年产36万吨有机硅下游产品生产项目,其中一期投资60亿元新建年产2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年产12万吨下游产品,计划2011年底建成投产,建成后星火有机硅厂有机硅单体年产可达50万吨;项目全部建成后星火有机硅厂单体规模打算扩展到70万吨/年。
引进技术改造单体生产水平。2010年底签订有机硅技术许可协议。公司为提高有机硅核心竞争力在2010年底与蓝星有机硅法国公司(蓝星集团全资子公司)就16项专利技术和25项非专利技术签订许可协议。包括聚硅烷催化氢解制备含氢硅烷和直接合成烷基卤代硅烷的催化体系和工艺,有利于提高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性能。
双酚A达到试运行阶段。全资子公司南通星辰2010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6亿元,同比增长96%,经营业绩大幅好转,其主要产品PBT 树脂、感光系列产品、环氧树脂、改性产品生产等均大幅增产。南通9万吨/年双酚A 装置项目于2007 年开始建设,从2010年4月开始进行投料试运行,装置目前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项目竣工决算也在进行过程中。
暂时维持“中性”评级。预计公司2011年和2012年业绩将增长109.6%和35.24%,对应的EPS为0.30元和0.41元,按照昨日(9月20日)收盘价12.56元计算对应的市盈率为42倍和31倍,暂时维持“中性”评级。我们认为公司业绩弹性大,可以关注。
②新安股份(600596):底谷孕育机会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由建德化工厂和建德农药厂合并而来,1997年吸收合并浙江开化总厂而进入有机硅领域。公司主营草甘膦和有机硅两大主要产品,草甘膦规模在国内(亚洲)居首位,有机硅规模和技术居前列。目前公司有机硅单体产能20万吨,草甘膦产能8万吨。
工艺实现氯的循环利用。公司采用亚磷酸二烷基酯法(也叫甘氨酸法)生产草甘膦,在亚磷酸二烷基酯生产中产生的副产物(氯甲烷)可以用作有机硅单体生产,而有机硅单体产生的盐酸用于草甘膦合成,实现氯循环,具有协同优势。
近几年公司有机硅装置规模不断扩大,引进技术提高单体水平,并扩展下游产品。2002年2月份公司在原有1.5万吨机硅装置基础上完成1万吨/年募投项目,总产能达到3.5万吨/年;2004年8月份完成新增2.5万吨单体项目(达到6万吨/a),2006年对原6万吨装置改造达到10万吨。2006年启动10万吨/年单体建设项目,当前进度为95%,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2007年7月公司与迈图新材料成立合资公司建设10万吨单体项目(公司占51%,全部建成后生产规模将达到30万吨/年),同时引进单体生产技术,提高二甲的选择性和降低原料的消耗,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公司目前有四个工业硅项目,分别是四川阿坝、黑龙江黑河、绥化(10万吨,一期3万吨)和浙江开化元通硅业,主要是为保障单体需求。
拉伸产业链,提高废物综合利用。2009年增发推进4.5万吨/年室温胶项目(目前试生产)和3万吨/甲基氯硅烷副产物综合利用二期项目(主要为白炭黑和偶联剂,目前部分投产,大部分在建),以拉伸产业链,提高单体消化和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目前公司两大产品盈利处于低谷,我们认为机会大于风险。草甘膦和有机硅国内存在过剩,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如上半年度公司有机硅产品毛利率为15.86%,相对上期的30.64%下滑了14.78个百分点;上半年农药产品毛利率为5.07%。有机硅行业供需改善将有助于公司业绩提升。
③宏达新材(002211):高温硅橡胶一体化企业公司是一体化高温硅橡胶企业,首发募投项目2010年下半年均投产,目前具有9万吨单体和5万吨高温硅橡胶产能。2010年10月4.5万吨/a单体募投项目投产,公司甲基氯硅烷单体产能达到7.5万吨/a(实际上为9万吨);2010年6月,3万吨/a高温硅橡胶扩建项目完成,实现高温硅橡胶5万吨/a产能。IPO项目的投产推动了公司2010年度收入和业绩分别增长51.79%、126.51%(2011年一季度收入和业绩分别增长21.5%和54.86%)。
继续扩展有机硅单体规模,保障原料供给,完善产业链,降低成本。2010年四季度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发行4644万股),在长江分公司厂内推进7万吨/a中间体D4和DMC(15万吨单体)项目,用于内部生产硅橡胶,保障单体供应稳定。
拓展下游产品线,提高混炼胶规模;并向室温胶和高端有机硅产品(甲基苯基二氯硅烷)拓展。
提升混炼胶规模。2010年8月公司公告,投资1.5亿元在东莞新东方化工有限公司原年产混炼胶1万吨/a项目基础上进行改扩建,项目完工后公司年产产混炼胶将增至4万吨/a,预计2011年12月竣工,预计年效益2500万元。
向纺织助剂、室温胶和有机硅高端产品拓展。2010年11月份,公司公布两项投资项目。①计划投资1.9亿元建设“年产3 万吨高温硅橡胶及5000 吨/年液态胶项目(东莞宏达实施),预计每年新增效益3600万元,此项目2010 年12 月开工,计划2012 年3 月建成投产。②在长江分公司内,投资1.63 亿元建设“5000 吨/年甲基苯基二氯硅烷项目”及5000 万元建设“3000 吨/年有机硅酮密封胶项目”;苯基氯硅烷至2012年底建设完成,密封胶项目2011年6月产品开始投放市场。甲基苯基氯硅烷是生产甲基苯基硅橡胶的原料,甲基苯基硅橡胶耐高低温范围达到-70—350°C,为有机硅特种材料,主要用于航天和军工领域。
估值方面。预计公司2011年和2012年全面摊薄每股收益为0.18和0.24元,按9月20日收盘价10.39元计算对应的市盈率为58和43倍;我们看好公司一体化成本优势和高温硅橡胶的应用潜力和公司业绩改善趋势,维持公司“增持”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