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没输过。”谈到在氨纶和芳纶领域与国际巨头的竞争,泰和新材董事长宋西全表示,“可惜我们所处的行业规模不大。”
他表示,为做大做强,公司成立了四大事业群,瞄准六大赛道,未来将依托在氨纶和芳纶领域建立的核心竞争优势,围绕各个产业实现立体生长。同时,公司将继续坚持双引擎驱动:一方面持续推进创新驱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持续推进“一号工程”,深化国企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
创新驱动立体生长
中国证券报:公司展厅里有很多“首台装置”“首个产品”“首创技术”。在氨纶和芳纶产业中做到首屈一指,靠的是什么?
宋西全:我们依靠创新驱动,创新投入没有上限,未来会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创新投入。在创新布局方面,我们的逻辑很明确,开展“1+1+N”布局:一个烟台研发总部+一个宁夏研发中心+若干联合实验室。其中,烟台研发总部大概投了13亿元,宁夏研发中心要投5亿-10亿元。去年,我们与6个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5项技术做到全球第一,10项技术国内第一,已经走入“无人区”。下一步,要深度挖掘创新能力,始终保持领先。
中国证券报:在氨纶和芳纶产业中做强后,未来如何依托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打开成长天花板?
宋西全:过去这些年,公司发展的挺不错,从来没有输过。从产业布局角度看,我们选的行业技术门槛很高,但规模不大。企业发展要有体量,未来在做强的同时,要追求一定规模。我们未来的产业布局方向很清晰,一方面,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发展的方向,包括一些发展不充分或者有痛点的领域,需要我们材料企业的地方。另一方面,发展新业务的时候,充分发挥我们技术平台的优势,在相关领域快速拓展。
中国证券报:在这样的思路下,公司未来的产业布局有何具体规划?
宋西全:我们规划了先进纺织、新能源材料、安全防护与信息技术、绿色化工四大事业群,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绿色制造、生物基材料、信息通信、绿色化工六大赛道。逻辑很简单,比如纺织是刚需,也是我们氨纶主业的下游产业。近年来,纺织产业从时尚拓展到户外运动领域,大量新材料介入,技术含量更高了。作为一家创新性的材料企业,我们进入纺织行业可以构建竞争壁垒。我们布局纺织行业,除了新材料技术,还探讨海藻纤维,用海藻纺成丝。我们正在研究大规模养殖海带的技术。未来,我们希望围绕每个产业实现立体生长。
积极转型
把握人工智能机遇
中国证券报:公司2024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宋西全:今年我们有两个比较大的战略任务,一个是国际化,希望有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实现本土化生产。另一个是数字化。作为一家新材料企业,我们的护城河较深。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借力,提升运营效率,防范管理风险。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具体项目需要推进。
中国证券报:人工智能与公司的发展有何关系?
宋西全:关系很大。一方面,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是提升算力水平,而提升算力,无论是芯片还是光纤,都需要材料技术,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另一方面,发展算力离不开能源,特别是新能源。而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材料技术的进步。比如,在动力电池领域,我们正战略布局芳纶涂覆隔膜。使用芳纶涂覆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以及电解液湿润性能,使锂离子电池获得更高的充放电效率、耐热温度和使用寿命,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很长一段时间里,芳纶涂覆技术和专利主要由国外企业垄断,我们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打破国际垄断,而且性能和成本都具有竞争优势。
中国证券报:绿色印染是投资者关心的公司新业务方向。目前这块业务发展如何?
宋西全:传统染整需要大量使用碱和盐,属于高耗能、高耗水的工艺。国际能源署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世界纺织服装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同时产生全球20%的废水。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纺织服装行业加快绿色转型。我们的绿色印染技术可以对棉、麻、丝、毛、皮及粘胶等材料进行涂覆改性,涂覆后的材料对染料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可以减少染色过程中高浓度盐碱的使用,大量减少高盐废水的排放。绿色印染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首创的革命性印染技术。这块业务去年四季度就开始有订单交付,今年的体量应该会上一个新台阶。
深化改革
持续推进“一号工程”
中国证券报:泰和新材是国企改革典范。近年来,公司在国企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宋西全:企业发展,短时间内可以依靠一个好的产品,但长远发展需要好的体制机制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我们一直把建立一个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人性规律、尊重科学规律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称之为“一号工程”。这几年,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持续推进“一号工程”,包括创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机制、转变为“市直大企业”,以及打造员工投资平台、实施股权激励、实现集团整体上市,以及子公司分拆上市等。
中国证券报:公司2022年11月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这一轮国企改革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宋西全:这一轮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把我们和冰轮环境两家公司由市管企业调整为市直大企业。两家企业的市管领导人员自愿放弃市管干部身份,实现从“市管干部”向“经营人才”的身份转变。这次改革突破很大。我不是市管干部了,就可以参与很多新项目的投资,去年我们有7个新项目投产。否则,如果我还是市管干部,就无法通过投资将自己与项目绑定。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国有企业也可以建立事业合伙人制度。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公司通过员工持股、股权激励,不断完善长期激励机制。在激发员工积极性方面有何体现?
宋西全: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我与管理层的博弈几乎没有了。以前,我作为董事长,每年都要制定考核方案来考核管理层。因为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与收入直接挂钩,所以大家都希望经营目标容易达成,围绕这些耗费精力。通过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牢牢绑定,这种博弈自然就没有了。国企改革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调整,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