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新华社发布报道《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纪实》。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评论:
雄安新区立意高远,北京解决大城市病轻装前进从新华社报道中可以看出,京津冀一体化的具体落地方案,不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还是雄安新区的建设,都经过了反复的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历次讲话中,也可以看出其立意之高,前所未有。雄安新区建设,不仅是破局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也是优化京津冀城市和空间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国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有望改变“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打造更为合理、均衡发展的中国经济新格局。
在过去1000 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的经济呈现区域不平衡的特点。这种区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经济的重心偏南。中央立意高远,希望通过雄安新区的建设,来逐渐推动这种情况的改变。因此,雄安新区的建设当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我国的城市建设都是在“跟跑世界”。新华社文章指出,“雄安新区将构建一个蓬勃内生、发扬传统、自信开放的现代化城市,从而达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世界”。因此我们认为,雄安新区建设已经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象征,的确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和过去两个核心新区——深圳和浦东的建设不同,经过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大发展,中国已经具备了规划、建设、到建设新城的能力。同时,雄安新区也将成为中国新的各项改革事业的试验田和示范区。
北京拥有3000 多年建城史和860 多年建都史,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先进的理念,体现着中华风格、首都气派。但是随着人口和产业的持续聚集,“大城市病”愈加严重。通州和雄安新区两个建设方案,是非首都功能疏散的具体举措。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将按时序搬到行政副中心办公,并带动相关部门的搬迁,远期约有40 万人将疏解至通州。雄安新区定位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按照规划,新区远期将承载200 万至250 万人口。我们认为非首都功能疏散后,北京有可能迎来更为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北京调控行之有效,市场逐渐走向平稳
近期,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增加住宅用地供应,也强调去库存压力大的城市要减少住宅用地供应。北京也发布《2017-2021 年及2017 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和《2017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未来五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000 公顷,年均1200 公顷,保障每年150 万套住房建设需求,其中自住商品房将拟建25 万套。
北京的土地此前供应偏紧,从广义库存的角度看,2009 年至今,北京住宅类土地成交规划面积7815 万平米,新建商品住房成交9949 万平米,广义库存持续创新低。从狭义库存(已经获得批准的预售证)角度看,目前北京可售的商品住房为5.4 万套左右,也创下历史新低。我们相信,未来北京市场的土地供应将有所增加,房价上涨预期将得到有效控制,市场将走向平稳。
北京房企资源价值稀缺,发展可持续性增强
北京企业的存量资源价值得到明显受益。随着习近平总书记 “多点一城、老城重组”
的思路中“多点一城”(即雄安新区)的落地,我们预计“老城重组”的落地时点也在接近。
对于一些稀缺的存量资源,比如在较为核心区域的物业资产、开发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等,随着北京“大城市病”的缓解,其价值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其次,对于在北京具有传统房地产开发优势的企业,北京的土地供应增加有望将有利于这些企业发挥本地的品牌优势和协同效应,本地业在北京业务的可持续性将会显著增强。
风险提示
调控政策继续加码,造成市场硬着陆的风险。
投资建议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北京的大城市病也能因此缓解,古都可能焕发青春。
我们推荐在北京核心区域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金融街。同时,招商局集团公司领导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并表态期望全力以赴,积极行动,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我们也推荐在全国拥有成熟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经验的招商蛇口。同时,我们建议关注一些在北京本地拥有资源的企业,如首开股份,中国武夷,北京城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