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刊登文章《习近平: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强调要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要因城施策,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人民银行召开2023 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拓展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范围,推动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动态监测分析房地产市场边际变化,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落实好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16 条政策措施,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政策监测市场动态变化的能力更强,具备丰富的能力和精准手段应对新的基本面。2023 年春节之后,房地产市场边际复苏。我们认为,在过去几年房价明显调整的地方,房价小幅回升是正常的。在绝对房价较高的核心一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是政策不能接受的。当前,按揭贷款的区域定价差异达到历史高位,即一线城市首套按揭定价维持4.6%左右水平,而中小城市按揭定价则下降到3.7%左右。同时,随着二线城市不断优化限购政策,一线核心城市和其他城市限购严厉程度之间的差异也达到历史最高。我们预计,未来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的政策差异度将进一步拉大。面对复苏的市场,北京上海等地的需求刺激政策可能基本告一段落,其他城市,尤其是低线城市,则预计将出台更大力度,更具效果的政策手段,稳定和提振需求。
拿地和开发投资难以恢复,信用融资难以整体回暖,预计提振住房需求主旋律并不会变化。我们并不认为销售回暖是政策的终点。第一、绝大多数城市的待售新房加待开发土地规模在高位;第二、大多数公司的信用融资渠道远未恢复,很多未出险企业当前信用融资成本明显高于历史一般水平;第三、除了在北京和杭州等个别城市,其他城市企业拿地热情极为低落;第四、由于拿地表现分化,存在流动性压力的企业货值结构差。2021 年四季度之后出让新货的质量远高于2020 年企业获得的项目。只有持续的销售复苏,才能逐渐化解这些企业的交付和信用压力。综合以上原因,我们相信政策不存在转向的可能。
房价稳定时间更长,精准调控才对行业有利。我们认为,如果真的放任个别城市的房价上涨,反而对行业的平稳运行不利。紧密监测行业的变化,不断加大区域政策的差异度,维持理性竞争的土地市场,在稳定房价之下维持稳定盈利水平,这对于行业才更有利。当然,预期本身是扩散的,一边加大鼓舞低线城市需求的力度,一边又维持一线城市相对严厉的限制政策,避免一线城市房价上升,后者确实在预期上会抵消一些前者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这一政策成本是值得的,持续推动低线城市的销售复苏,同时保持一线核心城市房价基本稳定,这一看似不容易的政策目标是可以达成的。如果说2023 年2 月,楼市的基本面复苏是超过投资者预期的,那么我们相信,下一个显著超预期的事件,可能是低线城市的需求复苏,行业整体风险明显消退。
洗牌后行业竞争回归常态,企业盈利稳定性显著提升。2022 年之前,由于企业很轻易可以获得长期廉价信用融资,导致企业不断降低土地市场盈利能力要求,激进扩大土地储备。部分区域一边限制房价,一边又坐视地价不断上涨,无视企业亏损,甚至不能交付的可能。经过2022 年的信用风波,能够获得信用融资的企业数量大大减少,土地供给方的态度也相当理性,不仅考虑土地出让收入,也 会适当对地价封顶,为企业预留合理盈利空间。
风险因素:房地产复苏反复的风险。很多过去一年拿地偏少的企业货值结构不断恶化的风险。
政策导向不变,看好贝壳,看好货值充裕的开发企业。我们认为,在政策加持下,房地产市场全年新房销售有望增长5%,二手房销售有望增长20%以上,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有望较2022 年有所下降。但较之周期回稳更重要的,是整个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竞争格局明显改善,融资相对通畅,拿地相对积极的企业盈利能力走出谷底,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大提升。我们看好在理性市场中份额持续提升的服务商贝壳,也看好2021 年四季度之后增加土储,货值占优的蓝筹地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