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终端:需求边际向好,库存持续去化,看好2023年市场稳步复苏,当前估值低位、建议布局。根据产业调研,2023年首周(1.2~1.8)国内智能手机出货约630万部,同比+13%,环比+15%,伴随未来疫情影响边际减弱,我们认为需求有望进一步向好。结合中国信通院、BCI数据测算,截至2022年11月末,国内手机市场渠道库存约6476万部(约2.5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水平),较安全备货水平高出约3976万部(约1.5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水平),仍在持续去库存阶段。我们预计23Q1在疫情影响趋缓、年节促销活动驱动下库存将持续下降,23Q2在“618”促销带动下料将进一步消耗库存,预计23Q2前后回归正常的安全备货水平,23H2迎来传统消费旺季,预计市场呈现稳步复苏。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中国智能机出货分别约12.17/2.84亿部,同比-11%/-14%,其中全球市场虽受新兴市场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5G及折叠屏等新兴技术渗透率提升的驱动出货量提升,但仍存在疫情反复、通货膨胀、汇率波动、俄乌冲突等负面影响;国内市场,我们预计出货量同比大幅下滑,主要因:1)整体市场较为成熟,新兴技术渗透带来的提升效果有限,创新驱动力不足;2)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展望2023年,受益于需求回暖,我们预计全球/中国智能机出货分别12.78/2.98亿部,同比+5%/+5%;分品牌看,预计苹果销量相对稳定,2023年为2.35亿部,同比+2%;安卓端,预计2023年迎来需求稳步回暖与业绩强劲反弹,销量或同比+6%至10亿部以上。估值层面看,消费电子(中信)指数自2020年1月至今平均动态PE为41x,2023年1月1日2023年动态PE为19x,与2022年12月1日19x持平,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需求稳步复苏背景下建议布局。
AIoT终端:建议关注高增长的VR/AR、智能手表等细分创新终端市场机遇。VR方面,根据IDC预测,受旧款产品涨价、通货膨胀等影响,2022年全球VR出货量约952万部,同比-13%;展望未来,伴随多品牌的加入和新品推出以及技术迭代,IDC预计2023年出货为1244万台,同比+31%,未来以CAGR≈30%继续成长,2026年预计将达到近2800万台。AR方面,2022年受宏观波动影响,IDC预计全球AR出货约21万台,同比-25%;中长期B端、C端持续发力,预计23/24/25/26年全球AR出货分别约36/75/149/353万台,CAGR超100%。智能手表方面,根据Counterpoint,2022Q3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3926万部,同比+30%,环比+39%,需求上升主要系智能手表渗透率持续提升、宏观经济边际向好、各品牌新品陆续发布、新兴市场高速增长。
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1.53亿块(同比+20%),其中苹果端出货约4610万块(同比+20%),非苹果端出货1.07亿块(同比+20%)。TWS方面,根据Canalys数据,2022Q3全球TWS耳机出货量为7690万部,同比+7%,环比+22%。我们认为,需求上升主要由于:1)渗透率持续提升;2)宏观波动影响边际减弱;3)多品牌新品陆续发布。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高增长的VR/AR及智能手表细分,其中,目前VR正处于高确定性放量阶段,AR发展初期正快速起量中,智能手表有望受益于健康功能不断完善而持续成长。
产业链中上游:我们重点跟踪部分公司月度出货及业绩数据,建议关注细分领域格局变化及技术创新。光学板块,舜宇光学科技12月手机镜头出货7240.1万件,同比-40.2%,环比-20.5%,手机CCM出货3692.1万件,同比-28.8%,环比+6.5%,车载镜头出货491.5万件,同比+1.3%,环比-33.6%;丘钛科技12月手机摄像模组出货3255.8万件,同比-28.0%,环比-6.6%;大立光12月收入40.2亿新台币,同比-11.0%,环比-23.2%;玉晶光12月实现营业收入14.6亿新台币,同比-21.0%,环比-26.4%。短期看手机光学规格升级承压,但长期高像素、潜望、3Dsensing等仍有望逐步渗透。我们看好国内头部厂商竞争力持续提升,但需持续关注镜头端格局变化可能带来的ASP波动。FPC板块,鹏鼎控股12月实现营业收入36.40亿元,同比-19.9%,环比+12.0%,营收承压主要系A客户因供应链问题导致对零部件需求转弱所致。代工板块,环旭电子12月实现营业收入56.66亿元,同比-14.63%,环比-9.48%,营收承压主要系A客户因供应链问题导致对SIP业务需求转弱所致。中长期逻辑下,建议关注射频、代工、显示等板块相关厂商。
投资建议:展望未来,重点看好2023年消费电子需求稳步复苏以及相关产业链机会。伴随宏观波动边际减弱,未来消费电子需求有望稳步复苏,建议重点关注两条投资主线:(1)上游设计端,重点关注库存拐点、估值低位的IC设计公司,包括恒玄科技、卓胜微、唯捷创芯、晶晨股份等;2)中游零组端,重点关注受益需求恢复+布局创新蓝海的零部件公司,如舜宇光学科技、电连技术、比亚迪电子等。
风险因素:国内外疫情反复风险;国际形势动荡加剧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链风险;技术创新不足风险;汇率波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