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场盈利承压,半导体/交通/锂电/氢能板块进展加速
公司24H1 实现收入3.43 亿元,同比下滑43.43%;归母净利润亏损1.03亿元,同比下滑136.45%;扣非净利亏损1.25 亿元,同比-307.01%。由于下游客户开工率降低,热场需求下滑且竞争激烈,我们下调公司24-26 年归母净利至75.3/210.1/433.7 亿元(前值238.4/370.0/ 451.0 亿元),预计25年光伏尾部产能出清格局优化,其他板块放量业绩有望复苏。可比公司25年Wind 一致预期18 倍PE,考虑到公司光伏热场龙头地位,且半导体/交通/锂电/氢能板块均有布局且在下游应用,给予公司25 年20 倍PE,对应目标价20.60 元(前值43.25 元),维持“买入”评级。
热场价格竞争激烈,盈利能力承压
2Q24 公司实现营收1.41 亿元,同/环比-53.67/-30.15%;归母净利润-0.48亿元, 同/ 环比-129.37/-11.38% ; 扣非净利-0.61 亿元, 同/ 环比-280.53/4.26%。24H1 实现毛/净利率-0.22/-29.88%,同比-36.75/-76.61pct。
受光伏行业去产能清库存影响,热场需求同比减少,热场价格同比下降,大部分热场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24H1 公司整体/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1.97/4.44/7.22/1.60/18.72%,同比+7.71/-1.31/2.25/1.18/5.60pct,公司在竞争加剧下研发力度加大,不断优化升级现有产品及开发新产品。
半导体/锂电产品实现产业化
半导体领域,公司开发新产品已应用于硅基半导体和碳化硅半导体生长等高温热场系统,满足碳/碳复合材料、石墨等材料抗腐蚀涂层制备需求,相关产品已在多家碳化硅衬底制造厂商进行验证并应用。锂电领域,公司已量产碳/碳匣钵、坩埚、箱板、立柱等电极材料用热场,我们预计锂电后续有望复刻光伏热场材料替代路径,半导体锂电产品放量有望构筑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交通、氢能业务等待放量
交通领域,公司碳/陶制动盘已开始稳定量产,具备为下游主机厂开发制动盘的产业化能力。制动盘产品成功应用到飞行汽车领域,且与多家商用车制造商合作研发轻卡化碳/陶制动盘。在氢能领域:1)公司片装碳纸已开始供货,GDL 产品已导入国内头部气体扩散层/电堆企业供应链;2)柔性碳基双极板生产线工艺开发取得技术突破,量产线在建;3)制氢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滑风险、新增业务开拓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