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核心公司,下游高景气加速业绩提振。下游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攀升带动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高涨,公司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123.51 亿元,同比+454%,归母净利润9.59 亿元,同比+172%。受锂价持续波动影响,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3 年Q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25 亿元,同比+4%;归母净亏损1.10 亿元,同比-137%。随着行业库存见底,下游行业高景气延续,根据我们预测,2025 年全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将超过200 万吨,有望推动公司业绩再攀高峰,盈利能力企稳回升。
一体化筑牢成本壁垒,布局磷酸盐+低价原料替代进一步打开降本空间。公司从磷源端出发,打造从磷矿到磷酸铁锂循环一体化产业链,最大程度压缩上游原材料成本,根据产量测算,2022 年公司单吨成本为10.20 万元/吨,处于行业较低水平。1)工艺:公司采用制造成本更低的铵工艺制备磷酸铁,相较于钠工艺,单吨制造成本降低近0.2 万元。2)自供:公司基本实现磷酸铁完全自供,2023 年自供率有望达90%以上,2024/2025 年有望实现完全自供。3)降本空间:①磷矿与磷酸盐:公司目前已与房县、保康县两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取得磷矿开采权,并建造磷酸一铵生产基地。②低成本原料替代:公司正在开发农业级磷酸一铵、粗磷酸制备磷酸铁工艺。
深耕研发产品性能优异,技术驱动成长空间广阔。公司核心产品性能优异,0.1C 倍率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超158mAh/g,领先同行。同时,公司高度重视研发,2022 年研发费用率为3.52%,较同为固相法的湖南裕能高2.45pct。通过多元化研发模式,公司对潜在替代产品开展研究,磷酸锰铁锂及钠离子电极材料技术储备,有望成为公司盈利新增长点。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8.99/5.20/8.45 亿元,2024/25 年对应PE 为14.11/8.69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的风险;客户集中及持续经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