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2024H1,公司营收规模及利润等经营指标实现较好增长。同时,由于公司业务增长较快,存货和预付款高增长,反映公司下游需求饱满,支撑未来经营业绩持续成长。
2、公司的CPU 产品和DCU 产品的性能和生态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商业化进展顺利。海光CPU 既支持面向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复杂应用领域的高端服务器,也支持面向政务、企业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中的中低端服务器以及工作站和边缘计算服务器。海光DCU 已经实现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商业计算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可以用于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客户覆盖了包括智算中心“新基建”、互联网、金融、运营商等行业。
事件
公司公布2024 年上半年财报。2024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63亿元,同比增长44.08%;归母净利润8.53 亿元,同比增长25.97%;毛利率63.43%,同比提升0.56pct。2024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71 亿元,同比增长49.67%,环比增长36.35%;归母净利润5.65 亿元,同比增长28.95%,环比增长95.77%;毛利率63.83%,同比提升1.66pct,环比提升0.96pct。
简评
1、经营业绩高速增长,下游需求饱满
公司立足通用计算市场,依靠自身的高端处理器设计能力、产品迭代能力、行业引领能力,持续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及竞争优势,公司营收规模及利润等经营指标实现较好增长。2024H1,公司经营业绩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达到37.63 亿元,同比增长44.08%;归母净利润达到8.53 亿元,同比增长25.97%。由于公司业务增长较快,公司的备货周期提前及备货数量增加。截至2024Q2 末,公司存货达到24.55 亿元,环比Q1 末增加7.46 亿元。
同时,公司2024Q2 末的预付款达到30.9 亿元,环比Q1 末增加4.76 亿元。存货和预付款的增长,反映公司下游需求饱满,支撑未来经营业绩持续成长。
2、公司坚持自主研发投入,CPU产品和DCU产品的性能和生态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是少数几家同时具备高端通用处理器和协处理器研发能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品质,保持和巩固公司现有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2024H1,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3.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6.46%。研发技术人员达到1855 人,占员工总人数的91.07%,骨干研发人员多拥有知名芯片公司的就职背景,拥有成功研发x86 处理器或ARM 处理器的经验。公司在CPU 和DCU 芯片技术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研发出的CPU 产品和DCU 产品的性能和生态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海光CPU 兼容国际主流x86 处理器架构和技术路线,具有优异的系统架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丰富的软硬件生态等优势,既支持面向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复杂应用领域的高端服务器,也支持面向政务、企业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中的中低端服务器以及工作站和边缘计算服务器。海光DCU 采用“类CUDA”通用并行计算架构,能够较好地适配、适应国际主流商业计算软件和人工智能软件,已经实现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商业计算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可以用于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客户覆盖了包括智算中心“新基建”、互联网、金融、运营商等行业。
3、公司协同产业链共同发展,加速国内关键领域高端处理器的自主可控。
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芯片设计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保持着紧密联系。在上游IP、EDA 设计工具、芯片制造和封装方面,公司继续加大与上游企业的合作力度,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在下游客户端,公司逐步拓展了浪潮、联想、新华三、同方等国内知名服务器厂商,开发了多款基于海光处理器的服务器,有效地推动了海光高端处理器的产业化。在生态建设方面,公司主动融入国内外开源社区,积极向开源社区提供适用于海光CPU、海光DCU 的适配和优化方案,保证了海光高端处理器在开源生态的兼容性。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不断推进,国内更多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基于海光高端处理器的生态建设和适配,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计算平台软件、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和编程环境、核心行业应用等方面进行研发、互相认证和持续优化,研制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产整机系统、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在金融、电信、交通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初步形成了基于海光CPU 和海光DCU 的完善的国产软硬件生态链。
4、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信创与AI 作为国内高端处理器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公司是国内稀缺的同时具备高端通用处理器和协处理器研发能力的企业,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持续巩固产品性能与生态优势,下游需求旺盛。我们预计公司2024 年-2026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0.68 亿元、125.42 亿元、150.87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88亿元、25.66 亿元、32.57 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5、风险提示
(1)公司新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若公司在研发过程中未能持续突破关键技术或性能指标未达预期,公司将面临前期研发投入难以收回、预计效益难以达到的风险。(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与国际龙头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公司面临着该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未来如公司不能针对市场竞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弥补竞争劣势,公司的竞争地位、市场份额和经营业绩将受到不利影响。(3)供应商替代困难风险,由于集成电路领域专业化分工程度及技术门槛较高,部分供应商的产品具有稀缺性和专有性,如不能与其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更换新供应商的代价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