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自主品牌出海,与国际车企以中国为制造中心出口两条线。
推荐两个方向,一是中国车企出海到东欧、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同时带动相关零部件需求增长,推荐标的整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吉利汽车,零部件无锡振华、瑞鹄模具;二是海外巨头特斯拉、大众等以中国为制造基地,完成整车生产后出口,同时带动相关零部件需求增长,推荐标的江淮汽车、双环传动、新泉股份、拓普集团、爱柯迪、上声电子、旭升集团、标榜股份、星宇股份、科博达、华域汽车。
欧盟加征临时关税,最终结果仍需等待。2024 年6 月12 日,欧盟委员会披露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的临时关税水平,三家被抽样的车企加征的关税分别为比亚迪17.4%、吉利20%、上汽集团38.1%,对其他配合调查的车企加征关税21%,其他不配合调查的车企加征关税38.1%,加征的关税在10%的普通进口税上额外征收。据欧盟法律程序,临时反补贴税在欧盟2023 年10 月4 日发起调查后9个月内(即最迟于7 月4 日)公布,最终措施将在征收临时关税后4个月内实施。在此期间,中欧双方仍将交涉,最终结果仍需等待。
关税水平基本符合预期,短期内对自主品牌纯电车型出口欧洲有一定影响,对自主品牌全球出口影响有限。从欧盟对华加征反补贴/反倾销税历史案例来看,本次纯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幅度处于中游水平。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 年中国对欧盟出口乘用车68.4 万辆,纯电动乘用车47.8 万辆,其中绝大部分为特斯拉、沃尔沃等外资品牌车型,自主品牌占比较低。据Marklines 数据,2023 年除上汽集团在欧盟纯电动注册量达8.3 万辆,比亚迪达1.3 万辆外,其余车企均在1 万辆以下。
中国纯电车型在欧洲性价比优势明显,加征关税后短期对欧洲出口有冲击,但由于对欧洲出口占中国乘用车出口比例不高,整体影响有限。
自主品牌出海模式积极转型,海外工厂建设有望加速。目前自主品牌汽车出海绝大部分是以整车出口的模式,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从日系车企出海经验来看,海外生产、属地化经营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化解贸易矛盾,更能推动市占率进一步上行。欧盟出于对本土汽车工业的保护,对中国汽车的进口较为排斥,但是欧洲多国对中国车企在当地建厂表示欢迎。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出海模式积极转型,已有比亚迪、奇瑞等宣布在欧洲建厂,有望减弱加征关税影响。
风险提示: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海外盈利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