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锂电材料设备+产线整包商,设备自供率提升,即将迎来业绩拐点公司自2019 年全面转型锂电材料设备及产线总包商,目前是锂电材料EPC 唯一上市公司。2021 年公司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10.4/0.3 亿元,同比增长-26%/24%,2017-2021 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CAGR 分别达15%/-28%,稀缺整厂交付能力叠加设备自供率提升,业绩有望进入高增长阶段。
锂电三大主材产线投资额未来三年CAGR 达52%,国内多为单点设备商大化工+产业联盟+材料出海趋势推动锂电材料扩产。2022 年国内锂电正极、负极、电解液三大主材产线投资额561 亿元,预计2025 年达1989 亿元,三年CAGR 约52%。锂电材料市场多为单点设备商,整线交付厂商极具竞争力。
具备稀缺整厂交付能力,锂电业务营收占比超80%,设备自供率持续提升2021 年公司锂电业务营收占比超80%,锂电设备自供率约40%,拟分别收购苏州兮然、无锡百擎60%股权,补齐正负极材料设备短板,设备自供率逐步提升。
2021 年公司累计新签订单32.4 亿元,其中锂电订单23.4 亿元(占比72%)。
合同负债同比大增,彰显在手订单饱满,潜在订单持续落地中2021 年公司合同负债7.5 亿元,同比增长567%,彰显在手订单饱满。2022 年1-5 月,公司锂电新签订单9.8 亿元,6 月15 日与海创尚纬新签13.7 亿元的动力储能电池负极材料EPC 合同,订单有望较上年取得较大增长。
前瞻布局氢燃料电池材料新业务,从设备到产品打开成长空间我国氢燃料电池处于商业化导入期,根据公司公告,2030 年燃料电池汽车将超100 万辆,带来质子交换膜需求量约2640 万平,市场空间达132 亿元。公司控股子公司已在铜川布局氢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产线,打开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及估值
预计2022-2024 年营收分别为29.3/39.7/49.7 亿元,同比增长182%/35%/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2.8/3.4 亿元,同比增长658%/25%/22%,对应PE 分别为34/27/22X。公司中长期业绩向上空间大,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大股东质押风险;2)锂电池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3)收购整合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