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合成生物学颠覆传统,有望催生万亿增量市场。与传统发酵使用特定的菌种或酶技术相比,合成生物学利用基因组测序、生物工程、化学合成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进行生命设计与合成再造,技术颠覆传统。MIT出版的《Technology Review》早在2004 年将合成生物学选为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据McKinsey 数据,原则上全球60%的产品可以采用生物法进行生产,到2030-2040 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可以产生约2~4 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
合成生物学集多重优势于一体,创造价值。低成本:生物合成设备相较化工投资额低,可柔性生产,轻资产优势显著;微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中的酶作为高效催化剂能大幅降低反应能耗,高选择性可提高目标产物收率,最大化利用原料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可持续:合成生物学原料端采用可再生生物质,生产过程为生物循环系统,生物合成产品具备环境相容性。低碳:合成生物技术可高效利用生物质资源,在化工领域,多种生物基大宗化工品减排二氧化碳超60%。
合成生物学进入发展黄金期,多应用领域蓬勃发展。政策端: 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大战略下,各政府政策频出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 年5 月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技术端:合成生物学广泛使用的基因测序、编辑等科学技术全面进步,行业发展逐渐由科研探索驱动开始转为工程能力驱动;资金端:资本看好、投融资旺盛,2021 年合成生物学融资金额创2017 年以来新高。多方助力下,合成生物学产业化进程加速,在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农药、生物燃料、食品以及医药等多个领域蓬勃发展。
技术+工程放大+商业化推广,多壁垒铸高行业长期护城河。完整合成生物学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菌种开发、中游发酵生产以及下游商业推广,行业壁垒高。上游:工业菌种创制壁垒;工业菌种创制涉及设计-构造-检验循环-筛选等多个环节,对研发设备、人才等要求极高。中游:
工程放大壁垒;生物技术实现低成本、高规模放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互证,具备较高经验壁垒和人才壁垒。下游:商业化推广壁垒;合成生物学产品开发周期5 年以上,新产品需要有足够的下游客户和长期需求确定性,同时充足优质的客户资源更有助于打通产品销售渠道。
建议关注:合成生物学管线广泛丰富的华恒生物,生物基尼龙领跑的凯赛生物,医药产品布局领先的弈柯莱、华东医药,发酵能力领先的新和成、嘉必优、梅花生物、星湖科技等。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技术突破情况不及预期;下游需求推广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