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事件:2023 年11 月2 日,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目标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2027 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技术端:软硬件协同发力,突出AI 大模型重要作用。方案指出,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突破“肢体”关键技术。“大脑”即人工智能大模型,增强环境控制、人机交互等能力;“小脑”即运动控制能力,搭建算法库,面向特定场景训练,加快产品迭代;“四肢”即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突破协调运动、灵活抓取等关键动作。软硬件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助推人形机器人产品迭代。
产品端:打造基础版和功能型整机,夯实基础部组件。基础型产品着重通用性,具有类人外观、双腿行走和双臂双手灵巧操作的基本形态功能;功能型产品则强调在人机交互、双手操作、复杂地形等具体场景中的能力。在零部件层面,综合发展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动力电源等产品,夯实整机发展之基础。
场景端:应用场景为特种环境、制造业及民生行业。即面向恶劣条件、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打造示范产线和工厂,满足医疗、家政、农业、物流等高品质生活需求。场景的明确有利于产品的进一步试点示范和成果转化。
技术、产品、场景一脉相承,政策持续加码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化。
人形机器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高昂+通用性不足,在政策指引下,产品能在具体的场景中更有针对性的研发和落地。技术是第一性,推动产品迭代;产业链成熟和规模化,带动产品降本增效;而场景则明确需求,推动产品产业化落地。工信部继23 年9 月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中将人形机器人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后,进一步加码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指引,行业东风已至。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在政策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有望复刻新能源的全球竞争力,成为国内重要产业之一。一方面,持续关注特斯拉、达闼、优必选、小鹏、智元、宇树等创新性强的整机厂;另一方面,关注产业链的国产机会,如电机领域的鸣志电器、步科股份,减速器领域的绿的谐波、中大力德,丝杠领域的鼎智科技,传感器领域的柯力传感、汉威科技等。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人形机器人研发风险;核心技术的迭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