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中色股份公告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中色哈萨克斯坦有限责任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矿业冶炼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哈萨克斯坦30万吨/年铜冶炼厂项目总协议》,合同金额为14.14亿美元(含增值税)。
这是A股公司拓展海外业务的最新案例。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4月1日以来,已有70多家A股公司发布海外投资公告,主要通过增资、收购股权、设立子公司或孙公司等方式实现出海,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北美、南美、非洲等地区。这些公司大多属于汽车、机械设备、生物医药、电子等新兴产业。
对此,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俞霞认为:“我国具备自主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汽车、新能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子等‘中国智造’的新兴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进一步凸显,这些新兴产业也逐渐成为出海的主力军。”
新兴产业成出海“主力军”
5月31日,依顿电子公告称,公司拟与全资子公司依顿(香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依顿香港”)共同出资在泰国设立新公司并投资新建PCB(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投资金额不超过1亿美元。
依顿电子主营产品为印刷电路板,2023年海外营收占到总营业收入七成以上。公司表示,此次投资旨在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有效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海外市场占有率及整体抗风险能力。
在汽车领域,上汽集团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MGI拟通过转让及增资扩股引入印度本土投资者,进一步提升MG品牌在印度市场的份额,抢抓印度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据了解,MGI首款车型于2019年6月在印度上市销售,2023年公司在印度市场销量排名位居第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第2。
作为千亿元市值的医药龙头,恒瑞医药则以“License-out”方式出海。公司5月17日披露的公告显示,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Hercules CM Newco,Inc.,并获得该公司19.9%股权。
在俞霞看来,通过“License-out”方式和当地成熟的商业化团队合作,有助于分担药企商业化成本和风险,更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License-out之后,我国药企获得的首付款可以补充公司现金流,便于公司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创新药公司自身研发实力增强,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药企青睐与我国药企的合作,这一趋势在未来会继续保持。
“‘中国智造’正成为出海的主力军,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俞霞认为,一般来说,公司产品过硬且拥有成熟的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出海将更有保障,也更符合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因时制宜加快出海步伐
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出海?
记者梳理发现,在上述70余家公司中,有30多家是通过增资海外公司的方式加速出海。作为较早出海的上市公司之一,徐工机械4月30日公告称,通过全资子公司对墨西哥公司增资1360万美元。徐工机械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境外营业收入占比达40.09%。
部分企业则通过收购股权方式投资海外或加码海外业务。例如,溢多利全资子公司VTR Biotech PTY Limited拟以自有资金122.67万欧元收购Victory Enzymes GmbH 49%股权,从而全控后者,以期进一步完善海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提高经营决策效率。
美森集团总裁赵清认为,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如果完全采用新设立公司的方式,可能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市场调研、组建团队、项目运营等。但通过收购获得或增持海外公司股权,能够借助所购境外企业的成熟业务体系更快进入海外市场。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产业链上游企业跟随“链主”迁徙,调整海外业务布局。例如汽车领域,随着特斯拉在墨西哥投资建厂的步伐加快,不少产业链上的中国企业紧随“链主”进行在地化布局。二季度以来,祥鑫科技、浙江荣泰等公司就披露了在墨西哥的投资计划。
祥鑫科技通过向墨西哥子公司增资1000万美元,进一步扩大公司墨西哥生产基地的经营规模、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浙江荣泰则通过间接投资1088万美元,建设年产50万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以此完善公司海外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体系,深化国际市场布局,增强与全球知名汽车厂商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