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中心 沪深京A股 上证指数 板块行情 股市异动 股圈 专题 涨跌情报站 盯盘 港股 研究所 直播 股票开户 智能选股
全球指数
数据中心 资金流向 龙虎榜 融资融券 沪深港通 比价数据 研报数据 公告掘金 新股申购 大宗交易 业绩速递 科技龙头指数

信用卡狂飙时代逝去 银行年报曝光零售贷款业务新宠

中国证券报 2025-03-27 00:00

上市银行近日陆续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已披露的年报显示,部分银行的信用卡流通户数、流通卡量、信用卡App月活量等指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信用卡业务收入下滑直接影响了银行非息收入增长。在信用卡规模及非息收入下滑的同时,其不良贷款率出现攀升。在信用卡业务精耕细作新阶段,为实现降本增效,多家银行调整信用卡经营机构布局。今年以来,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银行的部分信用卡分支机构获批终止营业。

与信用卡业务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贷正成为银行零售贷款业务的新宠。业内人士认为,与信用卡业务相比,消费贷业务运营成本、客群维护成本更低,在净息差承压背景下,消费贷的放贷收息模式对银行收入贡献更为直接。银行加大消费贷发展力度,既响应了政策号召,也可进一步挖掘零售业务新增长点。

多项信用卡业务指标下降

记者调研了解到,2024年以来银行信用卡业务持续萎缩。在已披露2024年报的上市银行中,部分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交易额、月活度等指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停止营业,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开立7.27亿张,较2023年末减少约4000万张,同比下降5.14%。

从单家银行来看,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9685.90万张,流通户6944.09万户,相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29.95万户,招行信用卡掌上生活App月活跃用户从2023年末的4197.55万户降至4044.46万户;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4692.61万户,同比下降12.92%,全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23205.10亿元,同比下降16.57%。

信用卡业务收入下滑直接影响银行非息收入增长。在已披露2024年报的上市银行中,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均将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信用卡业务手续费等收入的下滑。

例如,交通银行在分析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的原因时提到,该行2024年银行卡业务收入148.26亿元,同比下降20.98%,主要是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仍显不足,行业消费额普遍下降,同时该行主动优化客户结构,信用卡回佣和违约金收入同比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卡业务规模及非息收入下滑的同时,其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截至2024年末,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规模同比增加32.05亿元,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0.42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年报显示,2024年该行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393.75亿元,同比增加6.65亿元;从占比上看,在逾期贷款中,抵质押贷款占比31.25%,保证贷款占比15.28%,信用贷款占比53.47%(主要为信用卡逾期贷款)。

人民银行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从2023年末的981.35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1239.64亿元。

多重因素令信用卡业务承压

近年来,信用卡业务步入精耕细作新阶段,为实现降本增效,多家银行调整信用卡经营机构布局。截至3月26日,今年以来,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银行的12个信用卡分支机构获批终止营业。其中,交通银行已获批关停南昌、深圳、兰州等9个地区信用卡分中心。

对此,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回应,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过去采用信用卡中心集中经营,这种模式在过去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阶段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发展到新阶段,这种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为更好地满足客户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该行进行信用卡业务模式改革,由过去的集中直接经营改为分行属地经营。

除此之外,多家银行关停信用卡App、停发联名卡产品,同时降低信用卡积分兑换比例、减少优惠活动,甚至取消了部分高端卡专属权益。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举措说明部分银行有意控制信用卡运营成本,通过收缩信用卡业务场景来应对信用卡使用率下滑。

分析人士认为,信用卡业务规模收缩是多重因素导致的。“近年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特别是以《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为代表的‘信用卡新规’,要求银行加强信用卡业务管理,控制发卡规模和授信额度,避免过度授信和多头借贷。这直接压缩了信用卡的新增发卡量,并促使银行更加关注风险管理,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告诉记者。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花呗、白条等新兴消费金融产品相继出现,不仅办理快速便捷,还具有积分、奖励等制度设计,这对传统的信用卡业务造成不小冲击。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互联网信用支付工具覆盖多种消费场景,且具有免年费、使用限制少等特点,尤其在日常小额消费中更符合消费者使用习惯,对传统信用卡形成直接替代,导致银行信用卡业务市场份额下滑。

其实,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或是信用卡业务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表示,虽然近年来居民消费信心有所改善,但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且部分信用卡持卡人的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有所下降。

消费贷风头正盛

与信用卡业务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贷业务正成为银行零售贷款业务的新宠。近期,在政策“风口”之下,多家银行积极发力个人消费贷业务,通过降低利率、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完善纾困方案、丰富用款场景等措施加大消费贷推广力度。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提出,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的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对消费贷款实施差异化授信。

具体来看,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此外,《通知》还提出优化个人贷款期限政策,针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发放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通知》出台后,多家银行迅速跟进。例如,建设银行将消费贷产品额度提高,“快贷”产品最高额度从20万元上调至30万元;招商银行将“闪电贷”产品还款期限延长至7年;工商银行“融e借”产品贷款期限最长5年,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此外,不少银行打响新一轮消费贷利率“价格战”,其利率接连跌破2.6%、2.5%两大关口。

“消费贷产品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利器,银行在响应政策号召的同时,可进一步挖掘零售业务新的增长点。”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发力消费贷也有优化贷款结构、稳定息差的现实需求。”

“信用卡市场已趋于饱和,业务收入增长乏力,而新的利润增长点仍待探索,信用卡运营模式亟待转型。相比之下,消费贷业务运营成本、客群维护成本更低,在净息差承压背景下,消费贷的放贷收息模式对银行收入贡献更为直接。”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记者发现,银行转舵趋势已然清晰,消费贷业务增长迅速。例如,2024年交通银行信用卡贷款较上年末增加486.79亿元,增长9.94%;而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长90.44%。

展望下阶段,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信用卡业务收缩趋势或延续,偏信贷性质的大额分期产品或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行主推‘乐分易’大额信用卡分期产品,可用于购车、装修、旅游等消费。”农业银行北京市西城区一家支行的客户经理向记者推荐,“每期利率0.25%,最长可申请60期,额度可批30万元,对于部分符合要求的客户最高可提额至100万元。”

建设银行也推出购车分期、装修分期等多款分期产品。其中,装修分期可满足硬装、软装、家具、家电等相关消费需求,分期额度最高100万元。交通银行在年报中披露,截至2024年末,该行汽车分期余额较上年末增加674.16亿元,增长240.10%。

业内人士建议,银行需进一步探索信用卡与消费贷客群的差异化定位,明确客户差异化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战略,优化发展模式。同时,加强业务联动,围绕信用卡的金融生态系统,提供理财、保险、贷款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带动交叉销售,增加用户黏性,提高综合金融服务收益。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供您参考和学习使用,任何投资建议均不作为您的投资依据;您需自主做出决策,自行承担风险和损失。九方智投提醒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推荐阅读

相关股票

相关板块

  • 板块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相关资讯

扫码下载

九方智投app

扫码关注

九方智投公众号

头条热搜

涨幅排行榜

  • 上证A股
  • 深证A股
  • 科创板
  • 排名
  • 股票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