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居上的浮法玻璃龙头企业。两次收购奠定行业领先地位:1)05 年通过收购株洲玻璃厂的方式进入玻璃行业,11 年实现上交所上市;2)13 年收购浙江玻璃,产能得到大幅扩充,跻身行业龙头企业。截止23 年末,公司浮法玻璃日熔量为16600t/d,产能占比9.6%。公司通过收购+自建的方式快速扩张产能,实现后来居上,目前产能规模居行业第二位。
多维发力打造浮法玻璃成本标杆。我们测算公司单箱成本平均领先行业25块左右,强成本竞争力核心来源于:1)规模优势,公司浮法玻璃产能位居行业次席,产能规模领先,成本和费用摊销优势大;2)产能集中布局于核心消费市场,截止24 年3 月末华东、中南地区产能占比分别为64.46%、27.11%,在享受更高的区域价格时缩短运距降低成本;3)原料硅砂自给率高,截至24 年3 月末已投产硅砂基地共6 个,位于漳州、河源、郴州、醴陵以及马来西亚;21-23 年硅砂自给率分别为55.63%、49.65%和72.11%;4)激励有效,管理到位,一方面,公司分别于12、16、17 年实施三次股权激励,充分激发骨干员工活力,使得内部降本增效举措扎实落实;另一方面,公司旗下新培育的光伏玻璃、药用玻璃、电子玻璃板块皆采取跟投机制,项目团队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等组成员工跟投平台持有相应板块公司股份,使得新业务团队与公司共享业务发展红利,激发团队创业热情。规模成本优势+好的区域布局+原料自给+激励到位,公司成本领先行业,单箱净利水平我们测算也平均领先行业5-10 元/箱左右。
光伏玻璃潜力新秀,乘势发力扩产降本。公司乘清洁能源之风发力光伏玻璃赛道,截止24 年3 月末在产产能达8200t/d,23 年公司光伏玻璃毛利率21.55%,比肩光伏玻璃行业一线企业,23 年为公司光伏玻璃产能投放大年,产线集中点火+产能爬坡或导致折旧摊销较高,后续随着产线稳定运行,公司光伏玻璃成本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计公司24-26 年营收分别为204.57、225.88、239.66 亿,分别同比+30.44%、+10.42%、+6.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64、22.79、25.4 亿,分别同比+12.17%、+16.04%、+11.45%,对应PE 分别为8.4、7.24、6.5,考虑到公司浮法玻璃成本领先,底部盈利韧性强,估值低,光伏玻璃带来新成长,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供给超预期增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成本超预期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