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自2022 年底ChatGPT 发布,AI 应用就成为了始终绕不过的话题。但总得来看,生产力方向探索的进度快于泛娱乐方向,原因或在于技术进步后,确定满足何种需求以及如何满足需求,都需要经历探索过程。不过,我们注意到,在满足陪伴需求这一细分领域,产业已取得一定成果,且有望催生一系列泛娱乐产品新形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陪伴需求客观且强烈,相关行业已经展现高景气度。陪伴是共度时间,使对方感到更加舒适或快乐;人或物都可以完成陪伴,且绝大多数都是互动性行为。
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了国内外线上线下陪伴需求的旺盛,相关行业展现出了高景气度。例如国内市场的乙女游戏,以及线下端,谷子经济和宠物经济的繁荣。
AI 技术让交互式内容摆脱框架,有望撬动陪伴应用体验革新。本轮生成式AI技术浪潮,使得非剧本的、个性化的互动式内容成为可能,进而有望去替代一些互动行为,满足陪伴需求,并改善体验。目前产业对AI 陪伴有软、硬两个探索大方向:
1. 软方向:完全基于互联网应用构建产品,目前处于三条线同时演进的状态:A)可交互内容平台是当前AI 陪伴产品主要形态,已有Character.AI、Talkie、星野等多款产品跑出,是相对较为成熟的赛道。产品大都强调智能体的多样性而非个体深度;类似于刷抖音,是在通过多样化的内容消费,满足用户的陪伴需求。B)AI 伴侣以“个性化”的方式解决的社交匹配度的问题。通过面向陪伴细分需求的模型精校、长期记忆的引入、3D 形象和游戏化改造带来的更深度、更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解决方案成本更高,既适合也需要“游戏化”拉高内容、付费深度。看好在推理成本下降的大趋势下,成为后续产品的主要方向之一。类比女性向游戏,有望打开百亿赛道级别市场。C)AI 陪伴的畅想——深度参与互联网社区。国内多个社区已经上线AI 社交产品,但还以评论区回复为主要功能。海外多以在成熟的社区中引入AI 生成内容参与互动,直接基于AIGC 内容创立AI 社区多为实验性的产品。我们认为最终或许呈现一个AI 内容与人类产出内容融合混杂的社区生态,切到部分万亿规模传统互联网社区蛋糕。
2. 硬方向:AI 陪伴硬件是一种以陪伴/情绪价值为核心功能,集成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硬件产品。其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与人进行对话交流,提供教育、陪伴和娱乐功能。从产品形态来看,当前主流产品包括玩偶/毛绒玩具智能化、智能硬件、机器人三大探索方向。从功能特点看,当前AI 陪伴硬件主要能够提供情感陪伴交流互动、学习教育等功能。我们认为,AI 陪伴硬件有望跑通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与市场契合度),市场规模有望高增。
投资逻辑与推荐标的:我们认为AI 技术革新了互动式内容的交互方式,或使得陪伴产品的体验有明显提升,有望成为泛娱乐方向AI 应用的下一个爆发点,建议投资者关注下述几个方向:
1. 软方向,本身有AI 陪伴应用布局的上市公司:主要建议关注游戏公司:
恺英网络(参股《EVE》研发公司)、巨人网络(布局陪伴型AI NPC)、电魂网络(布局AI 技术,赋能游戏研发)、富春股份(布局AI 宠物系统)、盛天网络(旗下有语音陪伴AI 产品给麦,也有陪聊语料储备)等;及C 端AI 应用公司:万兴科技(旗下有AI 虚拟陪伴应用TruMate)、昆仑万维(旗下有AI 陪伴产品Linky)等。及数字人产业链,建议关注本身提供数字人技术服务的天娱数科、捷成股份等,以及提供产业链技术支持的恒信东方、凡拓数创、利亚德,和应用数字人技术的蓝色光标、焦点科技、浙文互联、中信出版等。
2. 硬方向,拥有广泛影响力IP 的上市公司、布局相关AI 陪伴硬件/AI 玩具产品业务的上市公司、拥有相对成熟的AI 硬件销售渠道的公司。建议关注:奥飞娱乐、汤姆猫、实丰文化、星辉娱乐、上海电影、润欣科技、苏豪弘业等。
风险提示:新技术落地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行业监管趋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