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这篇报告集中研究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问题。
信用债相对销售回款而言规模可控。我们统计了30家大中型房地产企业332只境内信用债,合计6256 亿元。假设持有人全部行使回售权,对应2018(现在到年底)、2019、2020 年债务偿还规模为1273 亿/1938 亿/1648 亿元。由于2015 年之后进入信用债的发行高峰,且3 年期的债券比较常见,因此2018 年下半年之后信用债的偿付的确面临高峰。可是,相对于这些企业整年度总计几万亿的销售额来说,信用债的偿还压力其实是不大的。
大中型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合理,短期偿付压力不大。我们统计15 家A 股上市地产大中型企业有息负债情况,其中一年内到期短期负债占有息负债26.1%。过去四个季度,这些公司销售回款相当于未来一年需要偿还借款的3.8 倍——这也说明即使销售出现下滑,大中型企业债务偿还压力也不大。我们认为,企业抵御风险的根本并不在静态货币资金,而在于动态经营活动的回款。我们预计,2018 年下半年销售回款仍旧是比较顺利的。
适度控制拿地投入,行业风险逐渐降低。CRIC 统计2018 年上半年38 家大中型企业新增土地价值相当于销售金额的42%,去年同期为59%。这显示了当融资渠道逐渐收紧时,企业在合同拿地方面逐渐趋于慎重。不过,由于热销仍在继续,所以企业的态度也并不十分悲观,新增货值仍然明显大于销售合同金额,拿地面积仍然明显大于销售去化面积。
企业的确面临资金成本问题,但信用风险仍然可控。2018 年以来资金成本的上升,的确会影响2018 年之后的利润表,更多的资本化利息将会压低毛利率。但信用债的发行并未中断,企业的融资渠道仍然较为通畅,信用风险依旧整体可控。
风险提示:人民币贬值可能对美元/港元负债占比高企业利润表产生冲击。
投资建议:以销定产经营策略和投资者悲观预期持续存在矛盾,流动性环境改善有望成为价值龙头反弹催化剂。投资者(包括股票和债券投资者)总希望看到企业追求现金为王,积极去库存,降低杠杆,兑现资源价值;企业总是热衷于滚动拿地,持续扩张,成长壮大。关键的问题在于,企业是根据比较乐观的销售回款情况作出的决策,而投资者则总是担心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和流动性。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流动性有望适度宽松,而板块蓝筹的估值已经包含了极为悲观的预期。我们相信龙头开发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