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导读:
我们反复强调,2024 年的关键变量是房价,定价模式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变化,而背后隐含的是对通胀和无风险利率的预期,金融供需决定价格的过程被拉长。
摘要:
房价如期成为 市场关注的焦点,因其代表信用和实物的相对扩张关系,也是定价模式转变的结果。土地信用模式下,信用和实物相对扩张速度决定房价走势,土地价格决定房价,进而带动租金变化。在政府运营资产的模式下,变为租金决定房价、房价决定地价。
当前的中央收储模式是中央下场配合地方收购未售现房,用于配售型或者配租型保障房,短期内会因盘活存量而带来实物量的扩张和住房供给增加。本次政策是直接收购新房、而非以旧换新,相比之下推进的速度会更快。由于政策要求必须是现房,所以若房企想要参与也将加快项目竣工,从而带来实物量的扩张。同时,由于政府所回购项目为滞销项目,原来并未形成有效供给,而若收储后用于保障房,则将转变为有效供给。因此,整体来看,收储将有效促进地产投资增长,也会带来住房有效供给的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有效供给增加,但并不一定会对房价和租金带来负面冲击,因为决定房价和租金变化更关键的因素在于通胀。若中央的货币投放持续增加,并形成逐步增强的通胀预期,那么,即便实物供给增长,若其速度慢于货币和信用投放速度,租金和房价也能呈现上涨趋势。
本轮政策并没有要求收储资金强制偿债,而是可以用于项目续建,因此,保交房和化解金融风险两不误,不排除再通胀的可能,取决于后续货币的投放量。本次并未说明房企是否可以用相关资金继续拿地,也没有表态必须用于偿还债务,而是明确说明可以用于续建其他项目。因此,我们认为能够同时做到保交房和化解金融风险。而能否带来再通胀的预期,取决于后续货币是否持续投放以及房企收储资金的用途。极端情况下,如果房企只能用于偿债,则要达到去库存的效果,需要大量基础货币,相当于中央出资帮助房企快速缩表,达到出清的状态。而若房企可以配合再杠杆,通过拿地的方式将资金转移至政府,政府再用于收储,则能够带来信用扩张,这种方式需要的基础货币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类比2016 年棚改的过程,但库存去化进程则大幅放缓,只是转移了库存的地理位置和价格。
因此,单纯3000 亿元资金做收储,稳定市场的意义更大,对于去库存来说,还需要更大的资金体量,或者允许房企再杠杆带来更高的货币派生倍数,展望未来,政策的态度比政策本身更加重要。若政策的态度即为通胀式去库存,则后续仍可以期待新一轮政策,若政策态度为通过去库存来稳定市场、并化解金融风险,则兜住底线的意味更强。我们推荐两端配置,一为核心标的,如保利发展、招商蛇口、中新集团等,二为重组标的,受益标的为旭辉控股集团、融创中国等,并根据政策的态度(而非政策本身)考虑是否增加风险资产的配置,如万科等。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加速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