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3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和香港两地同步举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会上,工商银行副行长张守川相继回答上证报记者4个问题。其中,他用三个“更”和三个“再”,概括了该行在支持民营企业和科技金融、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投融资总量保持市场领先
2024年,工商银行境内全口径投融资新增4.2万亿元,其中境内人民币贷款增加2.3万亿元。在回答上证报记者关于具体投向领域的问题时,张守川介绍了三方面内容。
张守川首先详解了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相关投向。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3.1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近2万亿元,均居同业首位;绿色贷款突破6万亿元,规模持续位列可比同业第一;普惠金融大力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落实落细,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全行平均增速,有贷户增长超40%等。
同时,工商银行加强了对制造业、两重两新、三大工程等领域的精准投放。张守川援引数据称,中长期公司贷款比上年初增加1.2万亿元;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为重要着力点,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4.4万亿元,余额和增量均居同业第一。
此外,工商银行还在持续推动信贷结构多元化转型升级。张守川表示,零售+普惠贷款增量占比持续提升,普惠贷款较上年初增加超过6600亿元,个人贷款增加超过3000亿元。
“工商银行将综合考虑实体经济需求、货币政策导向,以及全行的经营管理实际,坚持稳健进取的投融资策略,保持较大的贷款投放和债券投资力度,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张守川说。
三“更”三“再”支持民营企业与科技金融
张守川向上证报记者介绍了工商银行支持民营企业、支持科技金融、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他表示,工商银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更”。
首先,融资支持更有力。2024年底,工商银行非公经济全口径投融资总额超过7.5万亿元,同业领先,较年初增长超万亿元;法人贷款当年新发放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增速近27%,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公司有贷户中98%都是民企。
“未来三年,我们计划为民企提供投融资不低于6万亿元,支持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张守川说。
其次,产品创新更多元。2024年累计向民营企业发放并购贷款近500亿元,承销债券超300亿元,打造企业数字供应链平台,服务3000余条供应链,建成企业股权项目库,入库项目超3万个,其中80%都是民企项目。
再者,服务保障更完善。深入开展“工助民企”系列行动,3月12日工商银行和全国工商联共同举办“金融助企,提质向新,金融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推出十项务实举措。
在支持科技金融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张守川则用三个“再”进行概括。
一是资源供给再加力。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专项政策工具累计投放金额保持领先,AIC股权投资在试点城市实现全覆盖,对科技型企业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余额超过700亿元。
二是服务机制再提级。总行成立科技金融委员会,在同业中首家成立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在全国设立25家区域性科技金融中心,2024年新设6家,基本覆盖境内科创的“高地”。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重点客群,开展“春苗”“秋实”专项行动。加强与科技部等部委合作,强化对重点科技项目的金融支持。
三是服务创新再加速。统筹运用“股贷债保”全周期、接力式金融服务,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设立800亿元工银科技创新基金,为科技型企业全周期创新引入更多的耐心资本。创新打造基信贷、基投贷、科股贷三类特色融资场景,推出近半年就落地项目超过200个。探索开展“贷款+私募基金直投”,迭代专属评级授信模型,推广科技型企业自动化准入,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精准赋能。
推动AI应用提质扩面上量
上海证券报此前报道,近期工商银行在同业率先完成DeepSeek最新开源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并将其接入行内“工银智涌”大模型矩阵体系。
“此举进一步丰富了工商银行的新质生产力版图。”张守川表示,工商银行将进一步提升“工银智涌”核心技术能力,推动AI应用提质扩面上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工行如何推动金融业务场景的智能化升级?张守川从三方面向记者阐述了数字工行的建设进展。
具体而言,首先,建成企业级金融大模型技术应用体系。算力方面,建成同业首个自主可控的千卡规模AI算力云,训练推理效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算法方面,形成十余个大模型、2000多个传统模型的算法矩阵,大数据存储容量达530PB,大模型应用安全可控。
其次,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规模化应用。已实现大模型在行业20多个主要业务领域规模化应用,落地场景超过200个,展示出人工智能技术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例如在结算金融领域引入AI顾问,客户咨询响应时间节省79%。
同时,初步形成行业级的AI应用范式。工商银行立足金融行业的视角,基于应用实践,总结形成了以智能中枢为核心,灵活组装数据分析、文档撰写、智能搜索、决策支持等专项能力的应用范式,推出了工程化的解决方案,支持应用场景快速落地,并率先向部分银行同业赋能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