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近日,兴业银行交出2024年“成绩单”:过去一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122.3亿元、归母净利润77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7%、0.1%,利润增速回正。总资产站稳10万亿元台阶。
尽管投资收益为业绩贡献了不少,但总体而言该行营收净利增速双双回正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兴业银行拟每10股普通股派发现金股利10.60元,分红比率首次超过30%,并且连续15年提升。2025年将择机启动中期分红工作,增加分红频次。
记者注意到,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这份年报在形式上图文并茂,可读性更高,传递出兴业银行在报表数字外的温度。正如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在年报致辞中所说:“银行的价值从不在报表的纸页间凝固,而会在每一次服务的传递中温暖生长。”
息差是否还会下行?贷款投放情况如何?风险能否有效管控?在兴业银行召开的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携高管层对市场关心的问题进行一一回应。
希望息差“跑赢大势”
“低利率、低息差、高风险”的挑战,是银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吕家进坦言:“现在商业银行的钱是一块一块地挣,也要一毛一毛地省。”
兴业银行也不例外,尽管对存款成本进行重点管控,但是2024年净息差仍然同比下降了11个基点至1.82%。
“兴业银行的净息差降幅是跑赢大势的,好于年初预期。”兴业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林舒表示,2024年银行业的净息差是1.52%,同比下降了17个基点。兴业通过成本压降和构建低成本的负债策略,息差管控较为有效。
细读年报可以发现,兴业银行近几年负债结构有明显变化,零售存款占比比重较2021年末提升至28.55%,规模为股份行第二位。难得的是,该行存款定期化趋势得到初步缓解,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26个基点至1.98%,降幅居同类型股份行较好水平。
展望2025年的息差走势,林舒表示,初步测算下,存款付息率大概仍有20个基点的下降空间。但是同时资产端收益率也在快速下降,所以预计净息差仍会有约10个基点的下降,希望能继续跑赢大势。
贷款投放提质增效
过去三年,兴业信贷增长逐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其中,科技、绿色、普惠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三年提升11.57、6.62、2.94个百分点。零售贷款增速也实现由负转正。
“当前优质资产的获取难度加大,是银行业的共性。”林舒回答上证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兴业银行在资产端的获取能力较强,近年来营业净收支都保持着正向的增长,在资产结构的转型上已经取得了成效。
对于今年的贷款增长情况,林舒介绍道,截至今年2月末,兴业银行贷款信贷增长1200亿元,基本上在合意增长范围内,主要新增的是对公贷款。“不过,我们也看到贷款结构上的变化,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80多亿元,表现出一定的韧性。”林舒表示,总行会通过考核政策的调整,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引导,加大对符合导向领域的贷款获取,确保营业净收支稳步增长。
谈及今年的信贷增长计划,林舒透露,今年新增贷款增长计划为4000亿元,其中公司贷款计划新增3000亿元,零售贷款计划新增1000亿元。
林舒表示,2025年兴业银行还会关注各个分行跟所在区域的经济吻合度,引导分行立足于区域、特色化经营,使资产布局跟当地的区域产业布局更紧密地融合。
在个人住房贷款方面,兴业银行也将围绕住房融资回暖区域、核心金融场景、特定客户人群抓住机会。
有信心把控好资产质量
兴业银行2024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1.07%,较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为237.78%,较上年末下降7.43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中,兴业银行通过专项债置换压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敞口390亿元,回拨减值约19亿元,政信业务风险继续收敛。
零售业务方面,信用卡风险暴露趋势得到明显遏制,报告期不良率、逾期率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29个百分点和0.43个百分点,不良清收额同比提升15.67%,逐步回归正轨。
“我们对存量的风险还是有把握的,也有信心、有能力管控好资产质量。”兴业银行首席风险官赖富荣表示,预计今年新发生不良资产规模较上年将有所下降,零售信贷今年可能还会面临一定的压力,但是预计资产质量相关指标还是会保持在合理的波动范围内。
将科技金融打造成为“第四张名片”
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是兴业银行的“三张名片”,也是其特色和优势所在。如今,兴业银行正在将科技金融打造为“第四张名片”。
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9689.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68%,相关贷款不良率0.77%。
对于“高增速、低不良”的原因,吕家进在回答上证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一是布局较早,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三是在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方面有自身特色。
在科技金融布局方面,兴业银行全行较早统一思想,并且行动较快。
“早在2020年,我们就意识到过去基于房地产、基建和金融的旧三角循环难以为继,不禁思考出路在哪里?”吕家进说,兴业银行将资源向先进制造业、科技领域倾斜,较早提出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
近期,商业银行AIC股权投资试点迎来扩容,为兴业银行科技金融带来了机遇。
“当前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AIC设立,兴业银行是符合条件的,正在积极申请。一旦AIC能够成功申请,我们还会在科技金融上形成新的发展。”吕家进说。
经营战略向存量客户聚焦
“银行的客户经营已过跑马圈地阶段,深挖存量客户价值成为破解行业内卷的必然选择。”吕家进在年报致辞中如是说。
陈信健亦称,银行客户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不仅要关注客户“有没有”,更要关注合作“深不深”,要持续加强客户的综合经营和深度经营。
面对新的环境变化,兴业银行不再选择“高举高打”,追求“高收益、高风险”,在去年首次提出“三个转向”——从高资占业务驱动转向低资占业务驱动的发展模式,从经营资产转向经营客户、负债、中收,从“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策略转向“低风险、稳收益”的资产策略。
据陈信健介绍,今年年初,兴业银行又在“三个转向”的基础上,提出要处理好“四组关系”:
一是在客户经营上,要处理好挖潜和扩面的关系。
二是在息差管控上,要处理好负债与资产的关系。
三是在营收增长上,要处理好表内跟表外的关系。
四是在经营理念上,要处理好风险管控和短期逐利的关系。
他一一列举说明:
“与其在低效顾客上耗费大量的资源,不如深耕存量的客户,获取增量的收入。”
“与其去投放高风险资产,获取利差收益,不如下决心降低负债的付息率,更好投放低风险、稳收益的资产。”
“银行资本补充的外源渠道受限,内生增长的动力也有限制,要在表外业务拓展上寻找更大的一个空间。”
“为了短期营收下沉风险,往往会造成资产质量的恶化,耗费更多的风险资本。宁可让利,不让风险。”
……
这些思考和经验,是银行业对当下和过去的反思,也是兴业银行战略转向和迎难而上的现实依据,更是未来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银行业虽是顺周期行业,但能否穿越周期,取决于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坚定的战略执行。
“兴业银行要力争在周期的β之外,形成自身的α。”吕家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