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业加速进入到低息差的经营环境中,在央行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下,中短期看银行营收增速或延续低位运行。成本管控(特别是信用成本)尤为重要,其对银行利润增速和ROE 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2017 年以来,国内银行业先后经历了信用风险减值计提方式以及资产风险分类的重大监管政策变化,其中《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将迎来最后一年过渡期(25 年底)。因此本报告立足制度变迁视角,跟踪上市银行在政策过渡期内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不良认定严格程度和拨备“补提”压力,进而前瞻银行利润增长能力的分化。
制度变迁回顾:1)拨备计提:从统一比例法(1998-2001)到五级分类法(2002-2017),再到预期损失法(2018-至今)。从五级分类法到预期损失法,是拨备计提方式的重大飞跃,意味着拨备计提的独立性显著提升,并且三阶段与五级分类逐渐走向“互判”。2)风险分类:从贷款走向全资产,逾期天数成为核心标准。23年推出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是对已实施20 余年的贷款五级分类法的重大更新,一是明确了需要进行风险分类的金融资产范围从贷款拓展至全资产(交易账簿等除外),二是将逾期天数作为五级分类的重要“定量化”标准。
从 “三阶段”缺口看银行不良认定充分程度:风险分类新规之下,不良贷款余额应逐渐与阶段三贷款余额趋同,因此我们用三阶段缺口(阶段三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表征不良认定充分程度。测算结果显示,股份行缺口尤为突出,部分中西部或弱区域城商行缺口亦较大。理论上看,上述银行资产质量核心指标可能面临更大的波动压力。纳入非信贷资产综合考量,股份行资产质量压力亦相对最大。
从“三阶段”看银行真实拨备水平: 与不良认定充分程度类似,股份行及部分城商行阶段三资产拨备覆盖率相对不足。1)阶段三贷款方面,民生、浦发和华夏均在150%以下,重庆、郑州、长沙银行该指标大幅低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上述银行如果再匹配着较低的阶段三贷款拨贷比,可能意味着一旦阶段三贷款风险进一步暴露,会面临较大的增提拨备压力,进而对利润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2)阶段三金融投资方面,银行间分化显著。国有行及部分优质区域城商行拨备覆盖率高度充足(如工行、农行、杭州、北京、苏州等),不仅可以有效抵御风险,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银行拨备资源的“蓄水池”。股份行及个别城商行仍是“洼地”,部分甚至低于100%,其阶段三金融投资拨贷比亦较低。
3)截至24H1,上市银行阶段三资产(FVOCI、AC 项下的贷款和金融投资总和)拨备覆盖率约217%,阶段三资产拨贷比接近70%,少数银行在90%以上(邮储、招商、南京、北京),这意味着即使阶段三资产风险进一步恶化,上述银行增提拨备的压力较为有限,利润增速稳定性更为可期,反之亦然。
近期进入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期,宽货币先行,宽财政紧随,其中地方化债有望提速且规模不低,部分有化债逻辑的区域性银行有望受益。广谱利率下行区间,银行净息差短期承压,但高息存款进入集中重定价周期,对息差形成重要呵护;手工补息监管消退,叠加财政加力,利好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平稳修复。
现阶段关注两条投资主线:1、基本面稳定,有望受益于化债逻辑的区域性中小行。建议关注渝农商行(601077,买入)、重庆银行(601963,未评级)。2、顺周期品种,建议关注江苏银行(600919,买入)、常熟银行(601128,未评级)、宁波银行(002142,买入)、杭州银行(600926,买入)、南京银行(601009,买入)、成都银行(601838,买入)。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财政政策低于预期;测算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