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10 月12 日,财政部就后续财政政策召开新闻发布会,传递积极的财政政策信号,重点从政策力度和空间、地方化债、支持银行和地产等方面展开。
中央加杠杆空间打开。会议提出中国财政有足够的韧劲,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将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并强调“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中央加杠杆的隐形约束有望松绑,未来几年增发国债(或特别国债)有望成为常态且规模不低。关注后续宽财政的资金运用重心是否与过往有所不同。
地方化债有望显著提速且确定性强。回顾历史上的化债周期,2015-2018 年地方债务管理机制建立,发行12.2 万亿元置换债以置换存量非债券形式政府债务;2019-2022 年在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背景下,在债务负担较重的建制县和北上广全域开展试点,发行1.3 万亿元置换债和特殊再融资债;2023 年下半年以来,一揽子化债方案出台,化债深度、广度进一步提升,2023-24 年已安排3.4 万亿元额度。
此次会议提出“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意味着化债的确定性提速,蓝部长强调“这项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措施…将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压力,可以腾出更多资源支持经济发展”,反映到银行资产负债表,有望沿着资产质量先行改善进而打开扩表空间的路径发展,考虑到政策的确定性以及有望短期落地,有化债逻辑的中小行有望迎来一轮估值修复。截至24H1,租赁和商服务业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主要有南京、成都等,广义基建占比较高的银行主要有成都、南京、杭州、重庆、渝农等。
化债过程中,银行息差受损幅度或有限。23 年下半年开始的化债周期中,监管重视金融机构的系统性稳定,最终的结果是银行息差受损低于市场预期。因此我们认为此次加大力度化债,市场对“银行息差受损”的定价或趋于平淡。且如果考虑税收、信用、资本成本的共同下行,从EVA 测算的视角看银行或有望受益。
明确增发特别国债为大行注资。我们理解或是在利润增速较低、且24 年底需要完成TLAC 第一阶段目标的背景下,通过注资维持其信用扩张能力,并更好满足国际监管指标。进一步而言,注资对于国有大行增厚风险抵御能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有积极意义,我们亦不排除从更长期的视角看国有行承担更多的金融发展责任。
注资规模或在万亿级别,对EPS、ROE 和股息摊薄较为有限。考虑RWA 增长、TLAC 达标缺口等,国有行注资规模或在万亿左右,假定最终以1 倍PB 定增,基于24H1 数据静态测算,对EPS、每股股息摊薄约7%,对ROE 摊薄约3.5%。
近期进入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期,宽货币先行,宽财政紧随,其中地方化债力度和节奏有望超预期,部分有化债逻辑的区域性银行有望受益。广谱利率下行区间,银行净息差短期承压,但高息存款进入集中重定价周期,对息差形成重要呵护;手工补息监管消退,叠加财政加力,利好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平稳修复。我们看好24Q4银行再度跑出超额收益。
现阶段关注三条投资主线:1、基本面稳定,有望受益于化债逻辑的区域性中小行。建议关注渝农商行(601077,买入)、江苏银行(600919,买入)、杭州银行(600926,买入)、南京银行(601009,买入)、成都银行(601838,买入)。2、高股息国有大行,建议关注农业银行(601288,未评级)、交通银行(601328,未评级)。
3、顺周期品种,建议关注常熟银行(601128,未评级)、宁波银行(002142,买入)。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蔓延;假设条件变化影响测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