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深圳华强北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出发,到今天的港股第一大市值巨头,腾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崛起与繁荣。
将医院核心系统整体“搬迁”上云,帮助患者在多地实现“智”疗;生成银行的金融交易云平台,解决海量交易的难题;在遥远的光伏场站,数字远程监测替代了原本的工人登高巡检……大众印象中那只以社交、游戏为主业的可爱“企鹅”,如今已在云、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硬核科技领域大展拳脚。
26岁的腾讯既是先行者,也是探索者。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说,将继续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能力,帮助企业抓住新技术、智能化、全球化发展的新机遇”。
数字引擎 突破增长“天花板”
“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降本,也可以帮助企业增效,带来新的增长。”李强说,腾讯云坚持与客户、伙伴背靠背,为困局找解法,为发展找路径。
新的增长曲线,可来自企业内部变革。
长期以来,大型设备制造业多是“一锤子买卖”——售出的设备独立运作,如同一个个“数据孤岛”。一旦遇到平台和功能升级,微小的调整都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测试。
重达几十吨的大型设备轴流压缩机,是大型设备中的“国之重器”,是核电站、冶金、钢铁厂的“动力心脏”。陕鼓动力的轴流压缩机销量全球第一。
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陕鼓动力,在面临增长“天花板”时,果断地将目光瞄向了数字化:一方面把设备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连接起来,基于腾讯云等技术和产品,连通原先分散的系统数据;另一方面,联手腾讯云进一步创新了“能源互联岛”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对企业的冷暖供应、热水、电力、余热回收等能源统一管理。
数字化升级后的陕鼓动力,实现了从生产型到服务型的蝶变。公司2023年财报显示,得益于“能源互联岛”等分布式能源运营项目持续落实,能量基础设施运营和工业服务逐渐成为公司主要增长支柱,营收占比从最初的20%上升到57%。
新的增长曲线,也可来自海外增量。
今年,美的集团年产能可达 130 万台电器的巴西工厂开始建设。这座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的超级智能工厂,不仅要采用大量数字化生产技术和创新科技,更要符合当地监管、合规和数据安全需求,一个安全可靠的数字基座尤为关键。
借助腾讯云 CDC 本地专业集群,美的实现了本地数字基础设施搭建,通过软硬一体的形式部署本地化算力,解决了诸多难题。CDC实现资源就近接入临近的公有云地域实现统一管理,连接时延小于 1毫秒。
全球数字化发展浪潮奔涌,类似美的这样的海外云服务需求增长迅猛。其中,在泛互联网行业,腾讯云出海业务的增速已经超过70%,对全国出海客户覆盖度也超过70%。
“全球化的本质,是本地化。”李强说。中国企业在智能制造、产业链、精益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这些优势快速向海外市场迁移复制,成为很多企业出海的首要关注点。
面对中国企业的出海需求,腾讯云不断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基础设施覆盖五大洲 21 个地区,运营 58 个可用区,全球加速节点超过3200个。
从变革到出海,数字化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从 2014 年的 16.2 万亿元,大幅增长至 2023 年的 53.9 万亿元,增速持续高于GDP 增速。数字经济规模占 GDP 之比也从 25.1% 攀升至 42.8%,数字经济增长对 GDP 的贡献率高达 66.45%。
融合创新 夯实安全“基座”
7月,“微软蓝屏”事件造成全球进入短暂的“数字停摆”状态,上千架次航班取消和延误、金融业务中断与交易延迟……在风云激荡的国际局势下,加速自主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建设的重要性,再次得以印证。
作为信创产业的核心,基础软件是一家公司的“基座”,是数字经济的关键基础设施。加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建设,时不我待。这也让深耕数字领域20余年的腾讯,看到机遇,也看到使命。
“我们不仅需要硬件突破,也需要软件登顶。”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我们希望将腾讯服务10亿用户所积累的技术,助力托稳中国企业数字化发展的云底座,这也是助力中国产业数字化升级的责任和担当。”
2019年11月,张家港农商行新一代核心系统上线,由腾讯云数据库TDSQL承载核心业务数据,这也是银行传统核心系统首次尝试应用国产分布式数据库,打破该领域对国外数据库的长期依赖。硬件成本仅为传统架构的五分之一,并发性能相对老系统提升几十倍。
正是这一数据库,在2023年以每分钟8.14亿笔交易的性能数据,打破了世界纪录。如今,它已服务超过30家金融机构完成核心系统替换,包括国内七家大银行。
数据库只是诸多基础软件中的一项。在2024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汤道生发布了全新的“腾讯云全栈融合创新产品体系”,除了腾讯云数据库TDSQL外,还包括操作系统、专有云、大数据、腾讯云TI平台等,覆盖金融、政务、互联网、医疗等多个行业。
保障安全,方能出发;提升竞争力,更能远航。
在政务行业,腾讯携手广东省政府共同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省级融合创新云,可以稳定服务68个省级单位、1000+业务系统,确保政务应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惠及亿万老百姓。
在能源行业,腾讯助力三峡新能源集团打造了智慧风电场,通过图像识别等AI能力,以及“云边协同”的算力算法布局,将场站维护时间缩短50%至60%,真正实现无人值守的“黑灯场站”。
在医疗行业,依托腾讯健康企业级专有云TCE,北京朝阳医院率先构建起完全稳定的一体化院内云平台,朝阳医院东院区上百个业务系统平滑接入、稳定运行,精心呵护患者的健康……
支撑起一个个扎实的案例的底气,来自腾讯近6年超过3000 亿元的研发投入,超8万件的全球专利申请总数。截至目前,腾讯云有近百款产品进入工委会软硬件图谱,产业供给能力在融合创新厂商中位居前列;取得了近1400项互认证证书,是国产生态链中最重要厂商之一。
“慢就是快” 做离产业最近的AI
2022年底,通用大模型点燃各界热情,但一向嗅觉敏锐的腾讯,这次却出乎意料地“慢”——近10个月后才发布腾讯混元大模型,此时“百模大战”早已硝烟四起。
“AI大模型一定是一场长跑,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汤道生说,“模型建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用户能在这个技术里面获得什么价值,最终要在不同的场景里得到体现。”
场景多,正是腾讯的优势。近一年来,腾讯混元大模型从最初的内部业务逐步推开,如今已在近 700 个腾讯内部业务和场景中落地测试。以AI代码助手为例,在腾讯内部已经实现了50%以上的开发岗员工覆盖,代码生成率超30%,研发效能提升了20%以上。
2024年被业内称作大模型应用元年,各界对大模型的思考从最初的近乎狂热转为冷静,也侧面印证了腾讯最初“专注场景落地”战略的正确性。
根据披露,腾讯如今已经构建起了从算力基础设施到顶层多元智能应用的全链路AI大模型产品矩阵,希望助力企业客户将AI技术落地产业场景当中,而这部分也成为腾讯to B业务增长的新力量。
静水流深、厚积薄发。
曾一度被认为“慢一拍”的腾讯混元大模型,不久前在腾讯云上线了最新一代的模型“腾讯混元Turbo”,比上一代模型推理效率提升1 倍,中文场景效果可对标行业一流。
在2024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再次强调,要让大模型从算法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成为“离产业最近的AI”。据统计,2023年以来,依托生成式AI 产品,腾讯已与1500家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累计服务超过 2万家企业,已经初步构建起围绕生成式AI生态体系。
事实上,无论是用“云”助力企业转型、出海、筑基,还是用AI提质增效,腾讯一直坚信数字技术应为实体经济创造价值。
正因如此,在面对“快”和“慢”的选择时,腾讯依然保持冷静。
“打磨更需要时间。”汤道生说,今天的技术在某些场景可能只做到了60分,要做到90分就要用时间磨练。“短期高估进度、长期低估效果都不可取。我相信,最后还是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能获得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