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防沙治沙任务全国第一、智算规模全国第一、煤炭保供量全国第一、绿电交易规模全国第一、牛羊肉和牛奶产量全国第一……2024年,内蒙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在生态治理、能源保供、绿色经济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
目前,集“粮仓”“肉库”“奶罐”“绒都”于一身的内蒙古,正以“能源保供+生态屏障+数字粮仓+算力集群”的立体化格局重塑发展范式。从万顷黄沙变绿洲的生态奇迹,到每秒运算千万亿次的智能集群,内蒙古用“绿电点亮算力,牧场连接云端”的实践,为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扩绿、兴绿、护绿多措并举
作为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这些年,内蒙古让广袤的草原“带薪休假”,在大兴安岭“挂斧停锯”,昔日的伐木工人现在都成了护林员,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让流动的沙丘停下脚步。10年来,全区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都居全国首位,草原植被盖度现在已经达到了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减少了6000多万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世界上50%以上的羊绒产自中国,世界上最好的羊绒就在中国。引领全球羊绒产业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是鄂尔多斯的责任与使命。”全国人大代表、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臻表示。
据介绍,鄂尔多斯将优质绒山羊种群保护、草地生态修复和土壤环境改良、养好羊的同时更好保护环境等作为近年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在产品端,公司将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入染色、纺纱、针织等环节,在节水减碳的基础上,去发掘羊绒的更多可能性。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内蒙古责任重大。全国人大代表,蒙草集团创始人、科研总负责人王召明表示,蒙草深度参与“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来,通过草种科技加持,配合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实现科学、长效、可持续的防沙治沙。2025年,蒙草生态将在做好已承接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为更广泛地区的防沙治沙提供解决方案。同时,也将为行业提供优质的防沙治沙种苗、创新产品,解决各类生态用种需求,为“三北”工程攻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据悉,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全体会议决定,将《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发展高铝粉煤灰循环经济产业》作为内蒙古代表团全团建议提出。为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高炉粉煤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内蒙古代表团从打造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体系的内蒙古样板、出台差别化产业政策、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建议。
智算枢纽与现代农牧同台共舞
“粮仓”粮满、“肉库”肉足,农牧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蹄疾步稳。与此同时,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内蒙古也兴起了AI算力浪潮。
内蒙古是国际公认的大数据产业黄金纬度区,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智能算力规模高达6.7EFLOPS(每秒670亿亿次浮点运算)的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节点就位于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值得一提的是,《黑神话:悟空》游戏的算力支撑之一,就来自呼和浩特的绿色算力。
作为“东数西算”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内蒙古构建起绿色算力优势产业,已投入运营的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超过80%。2024年,内蒙古绿色算力规模达到9.4万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其中智算规模达8.7万P,居全国第一,算力总规模较上年增长4.8倍。下一步,和林格尔新区将围绕通算、智算、超算、量子计算、卫星计算“五算融合”,继续做大算力规模,今年底全市总算力将超过10万P,2027年将突破80万P。
新动能持续壮大的同时,内蒙古的“旧”动能也不断涌现出“新”活力。如今,内蒙古的传统农牧、纺织行业纷纷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开启全新发展阶段。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介绍,作为奶业龙头企业,伊利率先在行业内完成了跨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链数智化布局,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从最初仅仅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到当下紧握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机遇,伊利带领行业摆脱传统增长路径,打造更加高效的产业链。
全国人大代表、三胖蛋董事长徐建兴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和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出,打造内蒙古品牌,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当地特色优势的融合。他认为,应充分考虑内蒙古农机装备制造的良好基础和传统优势,全力支持发展智慧农牧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给予资金、项目和技术支持,不断提高“蒙”字标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水平。
矿石资源与绿色能源两翼齐飞
作为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内蒙古正以“资源+绿能”双轮驱动战略,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战略资源供给的同时,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总量突破1.35亿千瓦,排名全国第一,超过了火电的装机总量,提前一年实现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的目标,是“十四五”初期新能源装机规模的2.7倍。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标志着能源结构转型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在装机规模跃升的同时,绿电消纳体系同步完善。2024年,内蒙古生产绿电超2000亿度,率先开展跨省特高压绿电交易,与5个省份建立了绿电外送交易合作,交易规模达762亿度,居全国首位。同时,内蒙古积极布局绿色氢氨醇产业,把发绿电延伸为制绿氢、绿氨、绿醇,实现了“一电变三绿”,未来内蒙古的绿色能源将送往全国各地。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能源集团董事长闫宏光表示:“我们围绕‘新’字做文章,追‘新’逐‘绿’,将新能源作为产业核心,积极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贡献力量。”
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资源开发同样稳健。2024年一季度,白云鄂博矿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位列包头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位列包头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位列包头第一,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全国人大代表,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繁英表示,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内蒙古切实推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取得进展。今年全国两会,孟繁英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稀土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巩固扩大中国稀土产业的科技创新力、产业引领力、资源掌控力、国际影响力,支撑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所储氢材料室带头人李宝犬建议,通过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措施,推动稀土采选冶及尾矿综合利用取得突破,从而实现稀土矿物的可持续开发和高效利用。
从“一煤独大”到“双翼齐飞”,内蒙古的转型实践揭示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道:通过科技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依托绿色革命重塑能源体系,最终在战略资源保障与清洁能源供给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这片曾经“扬煤吐气”的土地,书写着新时代的“点石成金”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