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3 月5 日,“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本篇报告对产业链进行拆解分析,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预计随着政策落地优先受益。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将打开“低空+”想象空间。
低空经济——新兴新质迸发新活力。“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根据民航局数据,到2025 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 万亿元,到2035 年更是有望达到3.5 万亿元。根据民航局统计报道,截至2023 年底,我国通航企业达689 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173 架,通用机场451 个,全年作业飞行135.7 万小时,近三年年均增速达到12%,无人机设计单位大概有2000家,运营企业接近20000 家,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 万架,同比增长32.2%,飞行2311 万小时,同比增长11.8%。根据赛迪顾问,预计2025 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0 亿元,工业级无人机将成主力机型,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成为新起之秀,快速推进商业化。
中央、地方齐发力,政策推动顶层设计完善,释放空域资源。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之一,近年来在政策端获得中央及地方的重点关注。1)中央: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提升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低空经济”。2)地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地方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另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促进了顶层设计完善,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将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颁布,新增G/W 非管制空域,推动释放空域资源。
低空基础设施是重要支撑,应用场景拓展打开“低空+”想象空间。低空经济主要分为“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保障”四个板块。其中,低空基础设施包括地面保障基础设施和低空新型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包括材料及元器件和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低空运营服务包括运营场景和飞行服务,最后是低空飞行保障部分。1)低空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产业快速发展、辐射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点,而且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受国家及地方政策推动,本身具备乘数效应,因此低空基础设施板块将优先受益。2)应用场景拓展:低空经济的融合性在主体上体现为一种“组合式”经济形态,其核心是航空器与各种产业形态的融合和应用场景的持续开拓,即“低空+”。如“低空+农林”“低空+电力”“低空+物流”“低空+医疗”“低空+游览”等。随着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以及加强对消费和使用端的引导低空经济的想象空间将会逐渐打开。
相关上市公司:
1)低空基础设施:莱斯信息、四川九洲、国睿科技、航天南湖、四创电子、威海广泰、深城交、川大智胜、新晨科技;2)低空飞行器制造:亿航智能、万丰奥威、中直股份、中无人机、航天电子、航天彩虹、观典防务、山河智能、纵横股份、广联航空、立航科技、安 达维尔、宗申动力、海特高新;
3)低空运营服务:航新科技、中信海直、山河智能、海特高新。
风险提示:相关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应用场景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技术突破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