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近况
近期具身智能行业动态频传。政策层面,重庆市政府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 年)》,推动机器人与多种应用场景结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目标2025 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2027 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层面,华为具身智能领域能力布局持续完善;小鹏在AI科技日上正式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Iron。我们认为,近期密集的政策及产业动态引发了市场对具身智能的热烈讨论。向未来展望,我们认为我国具身智能产业有望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评论
核心技术攻关。具身智能与工业机器人、汽车共享一部分产业链,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发展已相对成熟,海外先发厂商优势较大。觅途咨询数据显示滚珠丝杠、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领域,2023 年本土厂商份额分别为4%、15%、15%,增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力量是保障中国具身智能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维度。重庆市政府行动计划以及工信部指导意见均提出攻关关键技术,重点领域包括大脑(AI大模型、算力芯片)、小脑(运动控制软硬件)、肢体(传感器、执行器)等,我们认为相关环节领先国产厂商有望迎来确定性较高的发展机遇。
应用场景落地。重庆与工信部政策均聚焦于促进机器人与制造业、公共服务、特种应急等场景的结合。我们认为,具身智能有望提升社会生产总体效能,适应劳动力未来新形势,其应用有着较强的下游需求支撑。从应用节奏看,我们预计具身智能或先应用于重复性工作以及危险性工作,例如小鹏在AI科技日上表示Iron已经在广州汽车工厂逐步落地(小鹏P7+部分生产岗位由Iron操作),远期阶段有望向更通用化的场景拓展。
健全创新体系。2024 年6 月,华为(西南)数字机器人创新中心于成都正式揭牌;9 月华为与深圳共创的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10 月华为与中国移动等发布“智网慧城”计划,目标提升具身智能感知、决策、控制能力,我们看到华为的合作生态圈逐步扩大。我们认为,华为作为科技风向标,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有望指引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共荣。
估值与建议
我们在《具身智能系列:智机融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星辰大海》中测算至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或达35 万台,未来空间广阔。相关企业包括:1)本体:特斯拉、赛力斯、江淮汽车、小鹏(均为汽车组覆盖)及具身智能初创公司等;2)算力硬件:英伟达等;3)传感器:柯力传感、汉威科技、奥比中光、芯动联科等(均未覆盖)。维持所覆盖公司盈利预测、目标价、评级不变。
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遭遇瓶颈,成本下降不及预期,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