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中心 沪深京A股 上证指数 板块行情 股市异动 股圈 专题 涨跌情报站 盯盘 港股 研究所 直播 股票开户 智能选股
全球指数
数据中心 资金流向 龙虎榜 融资融券 沪深港通 比价数据 研报数据 公告掘金 新股申购 大宗交易 业绩速递 科技龙头指数

建国七十五周年中国票据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证券时报网 09-26 15:29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现就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作一回顾并进行展望。

一、票据市场七十五年发展回顾

七十五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在经历解放初期的短期发展后,受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影响,取消了商业信用,票据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票据市场从此经历了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票据法制从无到有,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功能作用日渐完善,市场创新层出不穷,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提高,票据市场建设效率空前、市场发展成效显著,票据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

(一)票据市场发展成效显著

票据法出台前是人民银行的一些制度与规定,支持票据市场发展,缺乏法律保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简称《票据法》)的颁布加快了票据市场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涉足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转贴现业务开始出现。1981年,起始于上海的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两笔票据的承兑与贴现票据的办理,开始了票据市场的发展时期。八十年代后期与九十年代初期票据主要是发挥支付作用,解决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九十年代中期工商银行郑州分行华信支行率先以票据业务为专营方向,办理银票与商票的贴现与转贴现业务,并将业务范围扩展至周边省份以至全国,票据发挥支付和融资作用,随之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的成立,到20世纪末,我国票据市场面貌发生了全新的改变,已基本形成以上海、北京、重庆、广州、郑州、南京、西安、沈阳、天津等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票据发挥支付、融资和调控作用。票据市场初见规模,业务总量也有所增长,1999年,票据承兑发生额5076亿元,较1995年增长109.41%;贴现发生额2499亿元,较1995年增长76.98%;再贴现发生额1150亿元,较1995年增长36.00%。2000年以后,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外资银行开始加大票据业务拓展力度,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21世纪初期,票据市场在监管机构推动、商业银行主动拓展及实体经济迫切需求下,实现了多维度、高质量的发展,票据融资成为了重要的短期融资渠道。尤其是2009年电子票据出台以来,各商业银行加速了票据创新步伐,我国票据市场发展高度繁荣,票据交易十分活跃,新产品和模式层出不穷,全国金融机构承兑量和贴现量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业务数据来看,2015年,票据承兑发生额达到了22.40万亿元,是2000年承兑总量的30.09倍;贴现发生额102.10万亿元,是2000年贴现总量的158.37倍。然而,高速发展背后所积累的风险因素不断暴露,导致2016年风险案件频发,票据市场市场发展回归本源,直至上海票交所成立,票据市场生态环境重构,票据市场由此拉开了崭新帷幕。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以后,票据创新大放异彩,瞄准企业发展痛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各类票据创新产品,进一步拓宽了票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深度与广度。2023年,票据承兑发生额31.35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84.41%;贴现发生额23.82万亿元,较2017年增加232.80%。2017—2023年期间,票据承兑发生额、贴现发生额与GDP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7,由此可见,票据市场已经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二)法律制度建设逐步确立

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票据法》,历史性的改变了我国票据市场无法可依的局面。1997年颁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在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和《票据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对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票据主体、行为、权利、义务、违法处置等进行了规范。同年9月,《支付结算办法》颁布,从支付结算的角度出发,明确了票据当事人和关系人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了支付结算的纪律和责任。随着一系列制度的出台,票据法律法规逐步确立,进一步推动了票据市场的发展。2009年,在电子票据问世的同时,人民银行同时印发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给ECDS系统的运行及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电子票据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各商业银行为实现超额收益,不断创新产品和交易模式,为票据风险案件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票据掮客”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票据市场发展乱象。2010年开始,监管部门对票据市场的管理逐渐趋严,相继下发多个监管文件,不断升级监管治理措施,以规范票据市场的经营范围。上海票交所成立后相继出台了《票据交易管理办法》《票据交易主协议》等制度,贯穿票据全生命周期,涵盖票据传统业务及创新业务,改善了票据市场交易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套利问题、票据真实性问题等。为加强商业承兑汇票信息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化约束机制,202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0]第19号公告,上海票交所同步出台《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操作细则》,对商业汇票信息披露事宜进行规范。此后,《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继发布,给票据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变化。

(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2009年10月前是纸质票据,2009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正式建成运行,我国票据市场由此迈入电子化时代。ECDS系统的建成也将从根本上解决纸质商业汇票交易方式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风险较大等问题,推动了票据市场发展与创新的步伐。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是票据市场统一的票据交易中心、登记托管中心、清算结算中心、货币政策操作平台,改变了我国之前票据市场呈现区域的、割裂的市场状态。上海票据交易所自成立以来,陆续开展了票据交易所客户端建设推广、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整合、纸电票据融合、票据交易系统直连、线上票据清算系统上线、贴现和再贴现功能上线、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平台试运行等大型重要基础项目,为票据市场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平台;成立会员制,引入非银机构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多元化票据市场参与主体。2020年1月16日,上海票交所票据信息披露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票据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完善迈开重要步伐。为建设全业务流程、统一、高效的票据市场业务处理平台,上海票交所推动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建设,并于2022年6月正式投产上线,实现了纸电票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票据“找零支付”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票据使用的便利性。当前,上海票交所正在加速推进系统融合ECDS迁移工作,这将为票据市场服务高质量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票据市场创新层出不穷

2000年10月前票据市场的经营模式以柜台与分散为主,2000年11月9日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正式成立,开启票据业务集中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模式探索。此时期,票据融资形式不断创新,票据贴现、票据理财、票据资产管理等业务相继出现。2005年开始,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相继推出了基于行内系统的电子票据产品。国内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动产质押、以票易票、商票保贴、委托代理票据贴现、买方付息票据贴现、应收账款票据化等特色票据产品。部分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票据保管、票据鉴定、票据查询和到期托收等整体票据服务,创新了票据产品与交易品种。2009—2011年,票据理财迅速发展,并延伸出票据信托业务。上海票交所成立以来,积极推动票据市场创新发展,上线试运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实现数字票据的突破性进展;发布国内首条票据收益率曲线诞生,弥补我国票据市场定价估值空白;针对性地推出“票付通”“贴现通”“标准化票据”“供应链票据”,提高票据市场流通效率,便利企业票据支付、融资需求;上线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平台,推出账户主动管理服务,推动商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伪假票据风险。各市场参与主体主动作为,推出极速贴现、票据池、区块链票据、绿色票据、票据增信、“企票通”“军工票”等创新产品,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提升。

(五)利率机制创新不断丰富

1998年以前,我国票据贴现和再贴现利率分别与贷款和再贷款利率相关联。1998年3月,人民银行基本建立了以再贴现利率为基准,间接引导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的价格机制,并多次下调再贴现利率,进一步推动了票据业务的发展。2003年6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成“中国票据报价系统”,即“中国票据”网,为金融机构之间的票据转贴现和回购业务提供报价、撮合、查询等服务,解决了票据信息不畅的问题。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机制正式运行。同年4月,工商银行率先推出以Shibor为基准的票据转贴现和回购报价利率,11月又推出贴现利率与Shibor挂钩的定价机制,票据业务定价方式开始由固定利率向浮动利率转变。2018年12月,上海票交所推出了票据市场首条收益率曲线,即票据市场上信用主体为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的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的转贴现收益率曲线,并陆续推出其他品种和信用主体收益率曲线,以集中反映票据市场真实成交价格。票据收益率曲线一经发布,迅速成为票据市场参与者的定价基准,票据利率市场化和属性化的定价机制得以形成。至此,票据市场利率完成了定价机制的最终变革。

(六)服务中小企业持续发力

改革开放以后的票据市场在企业支付结算需求下应运而生,并作为清理企业“三角债”、货款结算工具加以推广。此后,各类制度相继出台,规范了票据业务发展,推动了票据服务实体经济进程。电子商业汇票出台以来,各商业银行加速了票据创新步伐,强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后,有针对性地推出票付通、贴现通、供应链票据等创新型产品,推动票据信息披露、主动账户管理等风险管控措施,不断探索支持实体经济的直达性,优化改善中小企业的用票环境,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了中小企业的活力,票据市场发展成为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从中小微企业用票情况来看,2023年,中小企业签票累计21.30万户,占比93.10%;中小企业签票金额累计20.70万亿元,占比65.90%;中小企业贴现累计32.00万户,占比96.50%;中小企业贴现金额累计17.50万亿元,占比73.60%。从票据融资占比来看,从票据融资成本来看,2023年12月,票据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1.47%,低于同期限LPR198个基点,票据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明显,票据已经成为解决中小微及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工具。

(七)风险防控质效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恢复票据业务后,随着票据支付在支付结算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部分票据风险案件有所抬头。为防范诈骗风险,商业银行开始重塑业务流程,设立专职岗位,实行双人交叉验票机制等,显著降低了风险发生的频率。进入21世纪后,部分商业银行违规承兑、保证金管理不规范,市场中伪假票据与融资性票据大量存在,违规票据中介深度介入票据业务,为票据市场风险案件埋下隐患。电子票据出台后,市场创新繁荣,一度出现了票据产品创新走在监管前面的现象。直至2016年票据市场风险案件全面爆发,票据参与主体开始冷静思考其发展模式,监管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法规建设等多个方面重塑市场。近年来,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相继发布《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等,进一步加强商业汇票业务监管、规范票据业务办理流程。为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上海票据交易所未雨绸缪打造票据市场风险防范体系,大力推广电子商业汇票各项业务,提高电票业务占比;加强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业务监测平台,及时跟踪分析市场风险迹象,完善风险票据预防机制与应急处置机制,优化交易机制;完善票据主动账户管理功能,防范伪假票据风险;优化票据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承兑信息披露、信用信息查询等信用约束机制;科技赋能,强化系统企业身份校验与管控,引入企业信息报备、账户主动管理等功能,将风险关口前移。各参与主体也积极加强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定内部风控和内控制度,票据市场风险防控质效显著提升。

(八)应用理论研究百家争鸣

票据市场应用理论研究开始于1980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先行先试票据业务后,上海金融学会成立了“票据贴现研究会”,专门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票据业务应用相关问题进行调查、论证、研究。2002年,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发起成立“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票据研究会”,创设全国首个票据专业期刊——《票据研究》,并通过举办票据融资业务培训班、巡回讲课等方式培养了一批票据业务骨干。近年来,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应用理论研究氛围愈发浓厚。上海票交所借助组织票据市场座谈会、中国票据市场高峰论坛、交易员沙龙等多层次研讨会,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组织内外部专家编写票据专著,开展形式多样的征文及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了票据业界的整体研究水平,票据市场应用研究体系初见雏形。江西财经学九银票据研究院不断扩充研究团队,围绕票据市场重点、热点问题展开研讨,持续输出研究成果;组织编写多部票据书籍,完善票据研究生教材体系,填补票据历史研究空白;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征文活动,培养票据硕士研究生,开展研修班,提供讲座及咨询服务等方式打造高端票据领域智库和面向全国的交流合作平台。近几年来,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票据专业委员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票据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金融学会票据专业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学会票据专业委员会等票据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票据研究中心、中国商票研究中心、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票据专业委员会等票据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对票据市场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票据市场发展献计献策。票据参与主体和服务机构也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九江银行、广州银行、富民银行、常熟农商行、普兰金融、兴业研究等机构,以及部分票据从业人士定期对票据市场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了票据业界的整体研究水平。

二、票据市场七十五年发展体会

票据因支付与融资功能而服务实体经济,因转贴回购特点而服务金融市场,因投资及衍生创新而服务社会,而发挥这些功能的基础与关键在于票据信用。

(一)票据支付、贴现融资是服务企业超越证券、债券等产品的最优工具

票据因支付与融资功能而服务实体经济。受企业规模、治理结构等因素限制,中小微企业难以通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得资金,转而寻求货币市场资金融通渠道。票据相较于流动资金贷款具有比较优势,一方面,票据具有准入门槛低、操作便捷的特点,尤其是票据期限缩短后,票据的支付功能与资金属性得到凸显,票据支付性、流动性进一步被强化,更加符合企业日常资金周转需求;另一方面,票据融资成本低,贴现利率总体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更具有普惠性特点。因此,在企业面临较高成本续贷和低成本流动性补充的抉择之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以票据替换企业部分流动资金贷款,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肖小和和李紫薇,2023)。可以说,票据的这种支付与服务企业的融资功能决定了它的生命力所在。

(二)票据转贴、回购是服务金融流动性最便利的工具

票据因转贴回购特点而服务金融市场。票据具有资金属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因此往往被用作商业银行二级流动性资产储备。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临时性资金需求之时,会通过票据二级市场转贴现或回购、逆回购等操作买卖票据进行资金头寸调节。由于票据产品种类繁多,票据利率多变灵活,可视具体业务情况而进行调整,因而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深受金融机构青睐。从业务数据来看,近年来票据交易数据表现出较快的增长。2023年,全市场转贴现交易量达到了77.64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124.23%,回购62.87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728.39%。可以说,票据服务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这种特点决定了金融主体的主动性和发展潜力。

(三)票据投资、衍生产品是服务社会及国际的短期重要工具

票据因投资及衍生创新而服务社会。随着2009年至2012年票据资管、票据理财业务火爆一时,票据投资功能开始被挖掘。此后,票据ABS、标准化票据等产品相继出现,为票据投资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思路。若能将金融衍生产品引入票据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宽票据市场参与主体,提升市场活跃程度,加速票据流转,提升支付融资效率,增加票据市场资金供给,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例如,金融机构可通过票据远期利率协议、票据期货、票据期权等来对冲未来利率波动性风险,企业可以通过票据互换来满足企业特定化的票据支付需求。可以说,票据这种特征决定了它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四)信用票据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票据功能特点的基础与关键在于票据信用。进入1993年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票据承兑、贴现规模分别实现了年均178.73%、156.29%的增长速率。票据市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关键在于信用票据的发展。票据服务经济快速增长,其根本基础也在于票据信用。从信用票据的发展历程来看,票据承兑信用已实现由1995年的0.24万亿元到2023年的31.35万亿元跨越,贴现信用也已从1995年的0.14万亿元发展到了2023年的23.82万亿元。2023年票据承兑占GDP比重达到24.87%,高出1995年20.91个百分点;贴现占GDP比重达到18.90%,高出1995年16.59个百分点。信用是票据的唯一,无信用票据就是废纸一张或者是空白电子凭证一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高质量经济发展中,需要金融资源配置和投入,信用票据作为金融资源的优质工具无疑可以发挥其它工具难以发挥和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票据市场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在建设金融强国过程中要不断推动票据市场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融合点,更好地服务五篇大文章,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

(一)票据市场法制建设将不断完善

与时俱进完善票据市场制度。一是适度放宽对无因性的管控,增强票据的流通性与交易性,加快推动票据创新性发展;二是加速推动《票据法》修订,明确电子票据,票据经纪,票据评级机构,票据信息管理,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等票据创新产品以及电子等新介质票据的追索的问题和票据衍生产品的法律地位,明确票据可拆分,规范类票据产品发展;三是完善票据市场监管制度,破除阻碍票据发展的制度藩篱;四是推动建立票据评级、评估、担保机制,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二)统一票据市场发展将提上日程

票据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是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统一票据市场发展,一是完善基础立法工作,加速《票据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的修订;二是完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票据市场建立,依托区域产业特色及产业优势发展票据业务,推动票据市场均衡发展;三是规范票据贴现市场,建立票据经纪制度,健全票据经纪准入与退出机制,防范民间贴现风险;四是规范类票据发展,完善类票据法治基础,明确类票据监管主体,统一类票据管理办法,推动类票据平台转型;五是进一步规范统计口径、统计维度等。

(三)市场信用管理框架将逐步建立

目前,票据信息披露制度已实现对银票、商票及财票据全覆盖,一方面有利于净化票据市场,进一步规范签票企业与承兑人注重提高自身可信程度;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推动票据信息披露准、快、全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推动票据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资信评估、增信保险制度,推行信用评价制度,成立统一、规范、权威的信用评估机构,建立健全适合票据业务的评级评估指标体系,实行信用定期考评制度,推行票据担保支付机制和保险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信用生态环境建设。

(四)供应链票据有望出现快速发展

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如火如荼,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不断加速融合,引领现代产业链向高端价值链迈进。作为票据市场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的产物,供应链票据票据嵌入供应链场景,依托平台签发,通过流转带动企业信用传递,并实现票据的可拆分,助力提升链上企业融资便利性,加上山东票据市场上出现的供应链票据担保机制以及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创新,其发展空间很大。供应链票据是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多部门相继发文鼓励供应链票据发展,多地人民银行也相继落地供应链再贴现业务,加大拖欠账款清理力度,为供应链票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我国解放以来票据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票据就是为解决当时应收账款多即三角债问题而开始的。所以,票据以及供应链票据是缓解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有效工具之一。

(五)数字票据发展进程将持续推进

数字票据作为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数字货币的重要应用场景。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也将推动票据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未来数字化票据有望朝着树立战略思维,构建市场生态;打造框架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强化信息披露,提升市场透明度;夯实科技赋能,完善设施基础;以数据为核心,服务实体经济;创新服务模式,深耕中小企业;防范市场风险,增强监管力度;统筹发展路径,分步有序推进的方向稳步发展。

(六)持续推进票据国际化发展步伐

推动票据国际化发展,做大做强上海票据交易所,使之成为境内及跨境票据支付、交易、清算的基础设施—国际票据交易所。加速推动全球票据市场融合,促进国内票据市场对外开放,推动票据跨国交易流通,提升票据跨境支付结算功能作用。未来随着市场对中国票据国际交易中心建设需求增加,一旦中心建立,对提升票据跨境交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吸引更多境外机构、境外资金参与票据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将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金融支持。

(七)票据市场的创新发展有望加速

立足票据业务创新,适时引进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促进票据市场不断涌现更多的跨界、跨业的产品组合,以及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相融合的综合服务。推动票据产品创新,推动数字化票据、票据远期、票据期货、票据期权、票据互换等发展。推动票据市场制度和科技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发挥票据前端承兑支付和融资流通功能,走支付便捷化短贷票据化之路;依托科技创新,发挥后端交易投资功能,走类债券和类证券化之路。

(八)服务实体经济有望呈现新亮点

随着金融业积极做好五篇文章,下一步,票据服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将会有新的发展模式与创新产品。在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方面,将进一步推动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票据化发展,提升企业票据融资的便利性。金融机构在做好票据贴现等常态化金融服务基础上,推出一体化票据综合服务。人民银行将通过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普惠小微、制造业、绿色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如果未来央行能够对此类再贴现利率上从优、总量上倾斜的话,票据市场在未来一定还会有许多新亮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供您参考和学习使用,任何投资建议均不作为您的投资依据;您需自主做出决策,自行承担风险和损失。九方智投提醒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推荐阅读

相关股票

相关板块

  • 板块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相关资讯

扫码下载

九方智投app

扫码关注

九方智投公众号

头条热搜

涨幅排行榜

  • 上证A股
  • 深证A股
  • 科创板
  • 排名
  • 股票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