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财经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的探索
我来自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财经”),我所在的部门——第一财经研究院于2007年设立, 目前是上海市的重点智库机构。
上海文广集团和第一财经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非常早的探索者。第一财经所做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排行榜”这一活动最早于2007年开始。那个时候,在中国能设立专门的团队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的媒体还是比较少的。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到去年十一月,十五年一直做下来,出了十五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单。也是在第十五年的时候,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媒体智库撰写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即《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内生的力量》(以下简称“报告”,点击可查看全文)。事实上,我们还在2022年梳理发布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报告,包括影响力投资、ESG投资报告,还有和今天论坛的联合主办方诺亚财富一起合作撰写的A股上市公司ESG评级报告。
第一财经还主办了中国零碳峰会、绿点中国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双碳”主题、绿色主题活动。
当然,作为媒体,第一财经也会采写并传播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闻报道,2022年上线了可持续发展频道,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进一步整合。
第一财经做了这么多事情,有一个目标就是:我们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试图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从我们最早做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活动开始,低头赶路,路上人迹稀少,到今天,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广泛传播,我们见证了这一路走来可喜的变化。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2015年9月举行的历史性首脑会议上签署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一致通过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与需求,并强调“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17个目标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每一个目标都是一个美好的追求与向往。但如今行程过半,距离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挑战。
在此,我也向大家发出一个邀请,我们还会持续关注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实践,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更多更好的案例,以及适用于中国实践的理论成果。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其实有很多概念,比如社会责任投资、影响力投资、ESG投资、绿色经济、“双碳”经济等等,我想具体的概念细分分别会对应不同的目标、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群体,但它们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各个侧面。最为重要的是,在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去实践这一切的时候,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细读一下联合国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就会发现,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其实都可以用最简单易懂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让地球上的生命、让每一个你我都能生活得更好。
二、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
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例,在第一财经研究院于去年发布了报告后,有一些企业来问询企业应该如何来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交流过后我们发现,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成立时间长短,很多中国企业可能虽然不知道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传入中国较晚),但是,中国有一些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或多或少都已经存在了,只是没有用这个概念来定义。
我们的报告中也提出这样的结论,“对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社会责任发展轨迹,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虽然进入中国比较晚,但是基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秉持着‘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推动起来相对顺利,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越发全面。”那些了解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中国企业,在设立战略目标时不仅结合自身的发展与运营情况,还考虑到了如何为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的经营主体做得怎么样呢?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5月上旬,我们到浦东一家医疗器械企业调研,公司创始人和我们谈了公司的发展历程。这家公司在2006年成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创始人说,因为孩子上学,她原本计划在那一年陪读,只是不经意间遇到一项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激光技术后才决定投身做这家企业的。在那个节点上,她觉得自己遇到了一项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成果转化的高端技术,而自己努力一下就能让它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就不由自主地进入了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目前这家企业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处于第一名,即使是在疫情期间,市场销售也没有受到影响,因为病人的需求是存在的。同时,国产高端医疗器械要比进口的便宜很多,从而给中国的县域医疗市场也带来好处,相对大城市而言,中国的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对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其实更大,只是原来由于价格太高了,他们很难享受到这样的医疗服务。
她对我们说,做企业,初心很重要,你一直怀有这样一种利他的初心,它能帮助你跨越周期,也能帮助你在面临各种诱惑时坚定正确的选择。她说,国内在医疗器械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市场壁垒,如果在国外市场,应该会赚更多的钱,但那不是她做这家企业的初心,因为中国市场对这项技术的潜在需求(病人数量)巨大。她说要做这种难而正确的事,一个市场的先行者,总要去趟出一条路来。
主业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其员工也能够获得强烈的幸福感。因为服务社会的初心,应了那句“星光不负赶路人”,这家企业几年来发展迅速,过去三年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0%。在解决病患痛苦的同时,企业发展壮大,也获得了良好的财务表现。
在这里其实可以看出,中国这种规模在三四百人、成立时间仅十多年的企业,并不需要外部力量来约束,企业的发展理念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这也许是医疗器械企业的天然属性。从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基层县域市场这个角度来看,让高端医疗普惠更广泛人群也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今年承担了为本集团撰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第一,中国很多国有企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同时担负起了社会责任。我们在报告中也写了一句话,“坚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从诞生之日起的本职工作。”
第二,中国很多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开始关注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工作部署、管理,形成了公司从上到下、从年初工作规划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运营的管理机制。比如说腾讯、阿里巴巴等,都已经在组建包括公司高管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阿里巴巴原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在2022年ESG报告中提到,“大家以后能够通过两份报告认识和理解阿里巴巴:一份是财报,一份是ESG报告,前者展现业务的健康度,后者可以看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价值。”
第三,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显著特征就是国家性与战略性,企业承担起了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探索技术创新路径的责任。
国有企业此前是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的主力军,但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准则的下沉与渗透,更具灵活性与适应能力的民营企业跟上了国家政策、国际条例的要求,及时调整自身运营策略与发展愿景,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整合在一起。
我们去年底发布的报告中也提供了一个数据,即截至2022年,中国A股市上市公司中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类报告的数量为1422家,在上市公司中占比29.52%。
我们在实践中还注意到名字的使用问题。在披露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时,名字的选择到底是ESG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是可持续发展报告,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选择,但其实都是一种类型的报告,内容也是一样的。比如一家新能源企业,或制造类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可持续发展报告,如迈瑞医疗在2020年使用的是“社会责任报告”,到2021年的时候,就改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三、需要进一步理清和改进的问题
首先,发布报告与否并不能成为企业是否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人们经常会以一家企业是否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评价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和履行程度。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当下,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的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社会、人群中的实践,然而,还没有披露相关报告的企业,并不是没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贡献。
其次,关于ESG、“双碳”等规则,在推行过程中需要简化其表述和操作,以利于在社会和人群中推广。ESG的各级各项指标由于太过复杂,有的还比较难懂,比如S(社会)和G(治理),这两个方面,有一些是重合的部分,有一些指标很难理解,不是这个领域的人往往很难理解其含义,对于企业来说,按标准践行就变得更为困难。如果说,中国需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有关可持续发展报告方面的标准的话,这方面的确需要改进,变成自己的、能被企业读懂的标准语言。
当有企业前来询问可持续报告这些问题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觉得是好事,可持续发展理念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走,有这种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作为媒体、智库,文化信息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把这样的理念向企业界、向社会进一步普及。这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最后,实用性才是可持续类报告的真正价值所在,也会真正推动可持续目标在中国的实践。中国当下的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解读,人们对这个高质量的内涵和外延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推行。以ESG报告为例,目前大家谈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呼吁尽快出台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披露细则。如果我们去参照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的相关规定是没错的,但这样一套规则如果要适合于全球显得不现实,这个组织的目的在于提高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质量、严谨度和实用性,提高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并希望获得全球认同和采用。在可信、可比的基础上,最终是有用性,才能真正推动可持续理念在全球的发展。
在中国,可持续领域的概念虽然刚刚兴起,但热度快速上升,其中包含的理念与中国原有的文化是吻合的。在全球都高度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人会越来越多,力量会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利它的理念,最终也将回馈每一个践行它的个体。